华谊信资本 | 中概股赴美上市 | SPAC模式 | IPO上市 | 美国上市 | 境外上市
据路透社8月5日消息报道,地缘政治的紧张并未阻挡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脚步——今年这一数量有望创下新高。
2024年已有64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创纪录;2025年上半年就达36家,多为中小企业,不少通过SPAC快速登陆,避开漫长IPO流程。目前,还有超40家中国企业在排队等纳斯达克上市。背后是国内上市规则趋严与赴美上市的估值吸引力,让企业选择直面挑战。
另一方面,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幅增长,截至7月31日,今年已有58家中概股在美国主板市场上市。
二、7月份中概股赴美上市状况分析
2025年7月,共有13家中概股公司成功赴美上市,全部选择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一)融资分化:从大额募资到轻量上市的结构性特征
7月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在融资规模上呈现显著分层,既体现美股资本工具的灵活性,也反映不同企业的融资策略差异。
SPAC 模式领跑:美股特色资本工具的大额募资能力
香港 SPAC 公司 A Paradise Acquisition(APADU)以 2 亿美元募资额居首,作为 “休闲娱乐空白支票公司”,其核心逻辑是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后续并购,这种模式凭借快速融资与灵活并购,成为美股吸引资本的特色工具,单家募资占同期中概股IPO总规模的69%以上。
赛道龙头融资:聚焦核心领域的规模化需求
优蓝国际(YOUL),教育服务提供商,募资 2700 万美元、美华创富(MGRT)物联网行业,募资 1500 万美元,代表细分赛道龙头的融资倾向 —— 通过上市获取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扩张,强化在教育服务、物联网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细分领域轻量上市:小而美企业的务实选择
威美控股(MJID),服装供应链行业,募资250万美元、安柏财经(ANPA),金融印刷业,募资 500 万美元,体现细分领域中小企业的 “轻量上市” 策略:以较低募资额完成上市,优先借助美股流动性提升品牌曝光,再逐步推进业务扩张,更注重上市后的持续融资灵活性。
从2025年7月中概股赴美募资的分化,核心是行业属性与上市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兴行业因增长潜力明确更获资本青睐,如物联网领域依托高增长获得资金支持;传统行业受限于市场稳态,但可以募资的空间有限。
那通过SPAC模式则成为突破融资约束的关键,其“先募资后并购”的灵活性,适配了休闲娱乐等需整合行业的痛点——典型如A Paradise Acquisition单家募资占同期总规模 69% 以上,正是资本押注行业整合红利的体现。
综上,中概股募资分化本质是资本对 “行业增长潜力 + 模式适配性” 的选择:新兴行业靠成长性吸引资本,传统行业受稳态制约,SPAC的灵活机制, 则为特定领域打开融资通道。这也为拟上市企业指明方向:要么扎根高增长赛道,要么借力适配模式,才能在美股获得更优融资表现。
外资机构对中概股态度升温:乐观立场显化
年初至今,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16.76%,一度跑赢美国三大指数,亿鹏能源等个股领涨是重要推手。其上涨受个股动能、行业轮动、政策红利驱动,成分股中科技与消费权重提升。同时,中概股面临估值分化、地缘政治及监管等挑战,机构看好技术创新、消费复苏等领域的未来机会。
在交易所分布上,纳斯达克和纽交所成为中概股的主要选择。约72%的中概股登陆纳斯达克,因其对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包容,成为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的首选;25% 的企业选择纽交所,多为金融、制造业等成熟行业龙头,两者合计占比达97%。
而这种交易所分布的分化,本质上是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属性与发展阶段,对资本化路径的精准匹配 —— 科技成长型企业依托纳斯达克的包容土壤加速突破,成熟行业龙头则借助纽交所的合规背书巩固地位。而在这一选择与落地过程中,如何精准匹配交易所定位、高效对接监管要求、定制适配的上市方案,往往是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华谊信资本作为专业的境外上市辅导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辅导团队与保荐资源,恰好能为企业破解这些难题:从根据行业属性推荐适配交易所,到定制全流程上市方案,再到持续的监管沟通与专业建议支持,全方位助力企业平稳走过资本化之路。若您的企业正为境外上市的方向、流程等问题困扰,欢迎进一步接洽交流!
上一篇:液冷概念爆发,市场空间将超1500亿!多家A股公司有望受益! 液冷概念走强 液冷概念大涨会延续到哪个概念
下一篇:李大霄:A股3700点会有颠簸,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被“抖下车”!套牢了5年的人,他是忍不住的,好不容易等到天赐良机,这个时候纷纷愉快地解套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