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智元机器人
成立两年半,这是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CEO邓泰华首次公开亮相。
8月21日,上海东方明珠畔的五星级酒店里,智元机器人创始人邓泰华和联合创始人彭志晖君同台亮相在智元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而在“智元”这个标签下,邓泰华首次走进公众视野是在今年3月——智元机器人的法人正式变更为邓泰华。
但在此之前,不为人知的是,邓泰华一直都是这家公司的掌舵者。
这场长达29分钟的闭门演讲,邓泰华没有丝毫保留,从产品布局到战略规划,将智元正在做和即将做的一切和盘托出。销量、现金流、客户来源、商业模式……每一个关键数据都清晰可见。
在会上,邓泰华强调,智元目前状态是“想融就可以融”,即便是在无任何营收情况下,现有现金流也能支撑三年。
回溯今年年初,智元这匹黑马便已崭露头角,接连完成数笔巨额融资,腾讯、京东以及一众产业巨头纷纷领投。6月,智元更是联合高瓴资本成立了规模数亿元的产业基金,专门投早头小。
而在今天,智元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宣布正式启动A计划,规模达千亿元。
时间再拨回7月初,智元收购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消息,直接给全行业投下一颗惊雷。作为首个具身智能领域的收购案例,24 小时内迅速发酵,并被解读为 "借壳上市" 的信号,更被不少同行暗指为 "走捷径" 的非健康上市路径。
而对此,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向媒体回应称,“新生事物是全方位需要创新的,包括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合作模式、生态创新,以及资本层面的创新。而且这是目前国家支持的方向,A股上市公司也有很多旧产能,或者一些落后的产能需要被更好的标的取代,我们也是顺应国家的引导更快利用资金和市场支持,让我们的产品和研发走得更快。”
谈及创新,智元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目前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其创新还远不止于资本层面。
例如,在商业模式上,智元坚定地走“先toB再toC”的路线。邓泰华表示,目前智元的重心是服务大客户,并宣布,虽然目前大客户以直销为主,但接下来将转为“伙伴优先”,即把伙伴推到前排,预计明年伙伴渠道比例将大幅攀升。
未来,智元也将同各行业合作伙伴形成具身智能领域的专属行业解决方案。
以下为智元合伙人姚卯青与虎嗅等媒体的对话实录,有删减:
Q:智元这次整体打了非常好的牌,我们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公开了,这个在市场中也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我们是怎么去扩充这个点的?
姚卯青: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大家的信息越来越对称,不是说在特别早期,只有几个玩家做一些私域的市场,现在大家也积极在关注甚至很多B端、C端用户也都在尝试购买,很多供应链的信息也越来越透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还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产品力在市场上提出一个相对合理且有竞争力的价格,这对我们来讲是符合我们整个发展的规划。
Q:目前很少有创业公司像智元这样和这么多上市公司有如此密集的合作,能否解读下背后的用意?包括合作的核心战略目标以及双方在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市场开拓有哪些协同的点?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这种合作怎么给彼此带来1+1大于2的价值。
姚卯青:其实跟上市公司合作也非常简单,因为智元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我们自己从公司的定位来讲也是在做通用机器人平台,无论是标准的硬件产品,还是通用的应用开发、软件平台、算法基座,这样一个定位和公司发展阶段来讲也决定我们不可能自己下场去干所有的行业。
从头到尾端到端一条龙自己全部干完,但凡做过工业,做过一些行业应用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做项目是一个非常吃资源、吃人的事情,你一个项目就有很多人要投进去做开发、集成、交付、售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联合伙伴一起做。
上市公司在这里面无论是本身资金和人才储备,对行业多年的积累,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很多上市公司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时代做二次曲线去拥抱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大家是有一个很好的互补作用。
在这里面您刚才也提到了如何去配合,我觉得更多是智元能够把自己标准化产品、硬件打造好,做到能够在行业应用的稳定性、耐久性、一致性。同时能够把我们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基座能够封装好提供出来,在行业伙伴应用的时候能够以一种低门槛、低代码,很友好的方式。
Q:智元目前已经投资了不少产业链里的公司,咱们投资这些公司有没有具体的标准,或者更看重哪方面的能力和资源?
姚卯青:其实最终像机器人这样的硬件又是比较大的复杂系统的产品来讲,能不能商业成功,供应链是决定性的东西。我觉得设计和研发代表了你的上限,但是供应链能力、产能、品质是决定你的基础。
比如说现在新能源行业也有这么多公司,为什么有些公司的交付能力就很强,开了发布会大定多少万就能最终交出去,有些公司每天说自己几小时多少大定,最后发现交付不了,其实核心是供应链的问题。
在我们公司现在发展初期,我们就非常重视,因为不少的创始人和团队成员、核心技术生产研发的骨干过去都是来自实体产业,无论是通信、消费电子、汽车,我们是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资源积累。
所以我们对上游供应链来讲,现在会比较看重核心几块儿,像传感器、计算单元、关节类的执行机构,其他的线束结构件加工、还有电池。现在行业确实比较早期,很多现有的供应商做过沾边的产品,但是定向为人形机器人做出来满足附载、扭矩、尺寸、重量等等其实都是需要来定制化的,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会走的相对慢一点,智元扶着他们走,倒逼着他们走,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技术、生产、质量的辅导,帮我们自己变得更强。我们看重的也是这些点,做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和智元长期发展的决心。
因为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讲也是风险投资,在还没有看到像车这么大量的情况下能不能坚定的看好智元,看好这个行业,早期能够自己去投入一些资源进来,这是决心。
二是能力,无论是说他整个像机械结构的制造是不是专业,包括设计流程、设计规范性到软件开发能力,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东西都是机电软硬件一体化,你说做一个关节不是只放电机、齿轮,这里面有复杂电机四服驱动控制,以及算法,包括你做相机也不是说就一个镜头传感器、芯片,它里面有复杂的信号处理、深度图、算法,而且要在端侧芯片上能够高效的跑起来,保证非常高的稳定性和帧率,所以我们也看重他们一体化软硬件的全栈能力,同时也是很看重整个上游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Q:在智元内部,具身业务线之间是怎么合作的?怎么推动他们商业化的落地?
姚卯青: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肯定是把很多平台化的能力做成类似于中台这样一种技术,来赋能多种机器人硬件本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经营业务部主要作为我们具身智能的大股东,在公司里面负责搭建基础能力,同时赋能六个平台。
所以在经营业务部内部,我们也是有不同方向的一些研发来负责,包括特别前沿的科研工作,你可以理解为华为2012实验室、Google大脑就这种特别前沿的,不会说是当期有明确KPI的,因为学术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种特质,可能10个项目有一个最终是具备应用的条件。我们让他们去开放的试错、探索,真正的探索现在具身智能科学的边界。
还有一些是偏向于说把初步具备应用条件的技术去做特定行业的一些落地交付打磨团队,这里面既有算法的团队,而且算法里面有很多细分的算法。既有具身智能大模型,可能还有一些偏成熟的感知、SLAM定位、规控、力控运控的算法,也有一些基础设施,像数据的基础设施,模型训练的基础设施,仿真的一些工具。通过这样一个体系化全流程,保证将来灵犀产品和远征产品都能够具备作业智能。
Q:大家提到智元,都知道智元很厉害,但似乎外界并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点。
姚卯青:我来解释一下,我们公司因为融资也非常顺利,基本上不需要PR,创业公司但凡PR比较多可能都是为了配合自己一些融资的节奏,这个可以理解。
我们比较专注于真正做产品研发落地,外部不必要的一些发声,我们比较少去炒作也是希望这个行业大家稍微冷静、理性一些,不要过度的膨胀,过度的去接受不应有的热度。其实每个月现在大家看到各种什么运动会、展会,无论对智元还是对其他一些友商都是巨大的资源消耗,投人、投设备,对正常一些研发主线的打断,我觉得影响蛮大的,你为了展会你要做一个临时方案,但也许不是你真正长线的方案。
我们认为未来的核心价值在于上肢的作业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运控,运控很重要。你需要稳定的运动、移动才能配合高效作用,但我们觉得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真正把更难问题作业操作的问题去解决。
大家也不用担心下半年我们会陆陆续续发布很多行业应用震撼的展示,真正让大家看到机器人不仅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文娱价值,它也最终会解决生产力问题。
文章标题:智元董事长邓泰华:无营收前提下,现金流能撑三年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19447.html
阅读原文:智元董事长邓泰华:无营收前提下,现金流能撑三年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