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两则来自顺丰的消息,像“双响炮”一样吸引了外界关注。
一响,是营收、净利双双实现稳健增长的2025年半年报,再次彰显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强大经营韧性。
另一响,则是一份令人颇感意外的超级“红包”——顺丰董事长王卫,将自掏腰包,拿出不超过2亿股的个人股票(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在未来9年内无偿赠予公司的核心员工。同时,王卫还将以个人名义对服务超10年以上的员工发放感谢金。
一份是意料之中的成绩单,一份是意料之外的慷慨之举。在整个社会疾呼“反内卷”,并将“共同富裕”作为时代命题的当下,这份真金白银的“9年之约”,绝不仅仅是“老板阔绰”那么简单。
顺丰和王卫,到底在图什么?
员工变“合伙人”?顺丰格局大了
这份“共同成长持股计划”,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计划的设计颠覆了传统的激励逻辑。它有三大特征——员工无需出资、长达9年的授予期、覆盖面广(从董监高、核心骨干到一线优秀员工),招招都打在了关键点上。
无需出资,彻底消除了参与门槛和员工的资金压力,让激励回归纯粹的奖励属性,而非一种投资。覆盖面广,确保了激励的普惠性,让更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能分享发展红利。
而最核心的,是长达9年的授予期,这在A股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中颇为罕见,它明显改变了“打工挣钱”的传统雇佣关系。
以往的股权激励,周期通常在3~5年,考虑到员工的变动,这种激励更像一份有额外奖励的工作合同。而顺丰的“9年之约”,其实已经关系到组织关系的层面,它邀请员工从一个打工者,转变成公司的“局内人”,9年后兑现收益,期间则享受分红。
这样做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员工普遍拥有“合伙人”心态。9年的超长周期本身就是一种筛选,持续关注并奖励那些真正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与公司共同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者”。
这种设计,正是对抗当下行业“内卷”的一剂良药。
当下,很多企业还在通过极致的KPI、严格的淘汰,强行推动员工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中零和博弈。而顺丰选择的明显是另一条路。它主动邀请员工一起,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增量市场,共同将蛋糕做大,然后共享成果。
顺丰传递的价值观,不是在内部残酷竞争,而是一起向外开拓。这种从“求存”到“发展”的视角转变,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组织的内耗,激发协同作战的潜力。这份计划的深远作用,旨在全面激活组织内部潜藏的“蚂蚁雄兵”。
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一个组织最大的潜能,往往蕴藏在每一个基层的员工身上。当成千上万名员工的个人收益,与公司的长期价值,尤其是9年后的表现深度绑定时,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他们会开始以“为自己干事业”的心态,去审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一线人员可能会主动思考如何优化路线、提升收派效率;仓管会琢磨怎样减少货损、改进流程;职能人员则会更严谨地展开工作、推动创新。
因为他们会认可,公司的每一分利润增长,都与自己未来的财富息息相关。
这正是顺丰和王卫的格局所在:通过一份顶层设计的制度,将个人梦想融入企业愿景,从而由内而外地,为顺丰的下一个十年发展,注入最核心、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顺丰和王卫为什么这么自信?
当然,这个长达9年的约定,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自信。王卫的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最直接的底气,自然是顺丰扎实且稳健的经营基本盘。
2025年半年报显示,顺丰实现营收1469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57.4亿元,同比增长19.4%;自由现金流量净额达到87.4亿元,同比增长6.1%。
在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的复杂背景下,顺丰充裕的现金流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就是顺丰未来支撑和兑现承诺的有力证明,也是信心的来源。但更深层次的自信,其实源于王卫对顺丰未来发展模式的清晰预见。
一方面,是多业务引擎驱动的强劲增长确定性。今日的顺丰,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快递公司,而是一个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综合物流集团。
核心的速运物流业务,凭借高品质服务和对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渗透,增速持续领跑行业,构成了稳固的“基本盘”。快运和同城即时配送等新业务,乘着消费利好和即时零售的东风,正成为拉动业绩的第二、第三增长极,展现出不小的潜力。
而在更远方,顺丰的全球服务能力也在升级。以亚洲唯一货运航空枢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为核心,顺丰持续强化资源优势,为参与国际供应链竞争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套“核心业务稳盘、新业务提速、枢纽赋能全球化”的三维发力体系,共同构筑了顺丰穿越周期的宽阔护城河。
另一方面,是对标世界级企业、探索自身特色激励模式的道路确定性。全球顶尖企业基本都认可,员工是最宝贵的资产,需要价值共享机制实现共同成长。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激励哲学。
以星巴克为例,其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公司盈利的第二年,就力排众议推出了著名的“咖啡豆股票”计划,将所有员工称为“伙伴”,允许工作时长达到一定标准的伙伴以优惠价格购买或者被奖励期权,并在后续分年度获得归属权。如今,它每年发放过亿美元的税前收益。
通过股权共享,星巴克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种深度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让员工感觉自己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从而释放出惊人的服务热情和创造力。星巴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伙伴文化”的成功。
再看亚马逊,作为一家以技术和效率著称的巨头,它的股权激励则更加硬核。
亚马逊的薪酬体系中,限制性股票单位(RSU)占据了核心地位。其RSU的归属期通常为四年,曾经采用“5%、15%、40%、40%”这种极度后置的归属节奏。员工长期留任才能获得大部分收益,目的就是筛选出最认同公司前景的人,用财务预期激励共同成长。
对比来看,顺丰此次推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博采众长,又独具顺丰特色。这是因为顺丰本身就长期关注员工工作状况和收益,对激励有着自己的思考。
它有类似星巴克“伙伴文化”中共享与共情的内核,强调“共同成长”;同时,它也吸收了RSU这种常见计划中长期锁定与价值对齐的精髓,用9年的超长周期来确保激励的有效性。
但最关键的区别在于,顺丰的股票是王卫本人的“无偿赠与”,这比任何需要员工出资或作为薪酬一部分的激励方案,都更能体现创始人的格局和与员工共享成果的决心。顺丰在理解全球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企业文化的激励创新之路。
企业和企业家要有时代责任感
如果我们将视角从企业经营的维度,再次拉升至更宏阔的社会背景,便能读懂王卫此举的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深意:一切企业管理,其实都要基于企业家对时代的理解和担当。
今天,“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国家的课题,也是每一个有担当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旗帜性企业和代表性人物,顺丰和王卫的行动,正是对这一时代号召最直接、最务实的响应。
个人的财富,通过一套精巧的、着眼于长期的制度设计,可以转化为广大核心员工可以预期的共同财富,让奋斗真正有动力,更可以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这种做法,为民营企业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好地切好“蛋糕”、分好“蛋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顺丰样本”。
与此同时,这份长达9年的计划,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还传递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信号。
其一,是对稳就业的贡献。通过超长周期的利益绑定,有效稳定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这本身就是对稳就业大局最坚实的贡献。企业的基石是人,稳住了核心的人,就稳住了发展的根基。
其二,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坚定信心。王卫和顺丰敢于做出一份长达9年的承诺,就是在无声地宣告:中国最头部的实体企业之一,对国家经济的长期未来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敢于下长注、做长远投资。
看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到最初的问题:顺丰和王卫,图什么?答案已经清晰。
顺丰的“9年之约”,正是“聚人、聚心、聚未来”。它所回答的,正是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企业如何从组织内部寻找穿越周期的确定性,如何寻找到一条兼顾商业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这不仅关乎顺丰自己的远方,也为所有仍在路上的中国企业,指明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方向:最牢固的城墙,就是和奋斗者结成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