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绩暴增背后的玄机
最近市场热闹非凡,36只个股的业绩预测被机构大幅上调。寒武纪-U的股价甚至超越了贵州茅台,成为新的"股王"。百济神州-U的每股收益预测被上调86.96%,北方稀土的盈利更是同比暴涨1951.52%。这些数字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作为一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更关心的是: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记得我刚入市时,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看到业绩暴增就兴奋不已,以为找到了"金矿"。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等我反应过来时,股价早已高高在上。后来我才明白,机构们早在业绩公布前就已经布局完毕,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二、估值陷阱:你以为的低估可能是个坑
很多人把"低买高卖"奉为投资信条,认为估值低就是机会。但我要说,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估值本质上是个主观判断,市场当前的估值代表的是所有投资者的共识。你认为的低估必然偏离市场共识,你认为市场未来会改变共识。但问题是:你怎么想根本不重要!
真正决定贵贱的是机构大资金的共识。记得2022年银行股大涨时,多少人喊着"估值太高",结果呢?银行股一路高歌猛进。而那些喊着"白酒已经跌到底"的人,现在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三、不看高低看行为
行情好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觉得"涨太高"或"跌太多"。这其实是非常感性的判断。高和低是交易出来的结果,回头看总是很清晰,但身处其中时却难以把握。
我用了十多年的一个大数据系统教会我一个道理:要看清楚机构的交易行为,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做判断。以银行为例:
这张图上的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可以看到,机构从2022年就开始持续布局银行股,当时股价还没怎么动。这就是专业机构的厉害之处——他们看的是未来,而我们往往只盯着眼前。
白酒则是另一个极端:
从2023年10月起,"机构库存"数据就彻底消失了。每次创新低都有人喊抄底,结果呢?每次反弹都是昙花一现。这再次证明了一点:没有机构参与的市场,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再好的外观也跑不起来。
四、量化数据揭示真相
回到开头那36只被上调业绩预期的股票。医药生物和科技板块占了大头,这反映了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乐观预期。但我要提醒的是:这些预期能否兑现,关键要看后续机构的交易行为。
铜陵有色、华菱钢铁这些传统行业龙头的表现告诉我们:行业属性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关键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机构的认可度。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很难像专业机构那样深入调研每一家公司。但我们可以通过量化数据来观察机构的动向。就像开车需要导航一样,投资也需要可靠的工具指引方向。
市场永远充满变数,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大资金的流向决定市场走向。与其猜测明天是涨是跌,不如静下心来研究机构的交易行为。
声明:
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部分信息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建议。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