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电商的浪潮中,起家于东南亚的快递新贵极兔速递,正借着全球电商的红利持续扩张。上市近一年,极兔速递环球有限公司(01519.HK)的“半年考”成绩单日前出炉。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极兔总收入达到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经调整净利润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1% 。
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呈现出一幅“冰火两重天”的图景:东南亚“大本营”成为上半年业绩的一抹亮色,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双双提升;而作为其业务量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则深陷行业价格战的泥潭,正以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份额的稳固。
“我们在东南亚市场的市场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收入和盈利能力均实现高速增长,”极兔速递首席财务官郑世强在业绩发布时表示,“在中国,尽管面对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我们也保持了包裹量的稳健增长和业务的利润韧性。”
东南亚“主场”:吃透电商红利,新市场迎盈利拐点
作为极兔速递的发源地和利润核心,东南亚市场展现了其“主场”的优势。报告期内,极兔在东南亚处理的包裹量为32.3亿件,相较去年同期的20.4亿件,同比增长达到57.9% 。
包裹量的激增,是在区域竞争对手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实现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极兔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27.4%大幅增长5.4个百分点至32.8%,连续6年稳居行业首位。财报引用的数据显示,在东南亚前五大快递运营商中,极兔是市场份额增长最显著的企业,而其部分竞争对手则出现了份额下滑 。
“量”的增长与“利”的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双丰收”。报告期内,该市场收入同比增长29.6%至19.7亿美元;经调整EBITDA为3.1亿美元,同比增长50.5%;经调整EBIT(息税前利润)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74.0% 。
盈利能力的增强,与其单票成本的有效控制密不可分。财报披露,极兔成功将中国市场的经验复制到东南亚,通过规模效应摊薄了固定成本。
2025年上半年,其在东南亚的平均单票成本从去年同期的0.60美元下降至0.50美元,降幅为16.7% 。其中,揽件及派件成本从0.37美元降至0.33美元,运输成本从0.16美元降至0.12美元,分拣成本从0.06美元降至0.04美元。
此外,如果说东南亚是极兔的现在,那么以拉美、中东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承载着其未来的想象力,是全球化模式的“试金石”。
报告期内,包括沙特、阿联酋、墨西哥、巴西、埃及在内的新市场业务取得突破。包裹量同比增长21.7%至1.7亿件,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该业务板块的经调整EBITDA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录得盈利156.9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784.1万美元。
这一盈利拐点的出现,标志着极兔的全球化扩张模式具备了自我造血的潜力。公司指出,在新市场与Temu、Shein、TikTok以及拉美最大电商平台Mercado Libre等伙伴的深度合作,是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 。
中国“战场”:价格战下的利润考验
与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相比,已成为极兔最大业务板块的中国市场,则深刻演绎了如何在激烈的“内卷”中求生存、求发展。这里不仅是极兔最大的“粮仓”,更是其最残酷的“战场”。
从业务量来看,极兔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依然稳健。上半年处理包裹量达106.0亿件,同比增长20.0%,增速超过19.3%的行业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1.0%微升至11.1%,市场排名由第六提升至第五 。
然而,包裹量的增长并未带来相应比例的收入提升,其“以价换量”的特征十分明显。报告期内,极兔中国市场的收入约为31.4亿美元,同比仅增长4.6%。收入与包裹量增速之间的巨大差异,直观地反映了单票价格下滑的压力。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单票收入已从去年上半年的0.34美元下降至0.30美元。
公司在财报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平均价格同比下降7.7% 。在此背景下,极兔随行就市在不同区域动态进行价格调整以维持竞争力,这也导致了中国业务的毛利率从去年上半年的7.1%下降至4.5%。
面对单票收入的压力,极兔的核心应对策略是持续的成本优化。财报显示,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和规模效应深化,中国市场的单票成本由去年上半年的0.32美元下降至0.28美元,降幅达10.3%。成本的有效控制,对冲了部分收入端的压力,使得中国业务维持了利润韧性,上半年录得经调整EBITDA为1.6亿美元 。
为实现成本优化,极兔在运营层面持续投入。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中国运营着270套自动化分拣设备,相较去年同期新增65套 ;同时,公司鼓励网络合作伙伴投入使用无人物流车,全网共投入600辆,以提升末端配送效率 。
作为其最大的业务板块,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仍是公司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在维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盈利质量,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