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欧基金通过系统性推进“工业化”投研体系升级,在主动权益与多资产领域构建起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协作的新模式,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创新样本。
主动权益:专业化分工催生不同“洞见”
面对国内基金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与单一基金经理能力边界的矛盾,中欧基金自2021年起率先在主动权益领域探索“工业化”转型。权益投决会主席周蔚文提出“基金经理要把自己的长板树得更长”,推动投研团队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目前,公司研究团队已覆盖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有色金属等细分赛道,每个领域均配备专职研究员进行长期跟踪。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指出,专业化解决的是如何产出“洞见”,创造超越市场认知的超额收益。在一次次分工协作中,这些洞见得以不断涌现,为中欧基金主动权益投资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资产:流程化协作构建稳健体系
在多资产及解决方案领域,中欧基金以“流程分工”重构投资体系。多资产投决会主席黄华带领团队将可转债、二级债基等业务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建立“设计-生产-组装-检测”四大车间,形成“MARS工厂”工业化平台。
以可转债投资为例:策略专家在设计车间筛选标的,量化工程师在生产车间将投资逻辑转化为代码,基金经理在组装车间按风险收益特征搭配策略,风控团队在检测车间实时监控组合风险。这种“去中心化”模式使投资决策从依赖个人经验转向系统化运作,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之间也会积极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路,研究与投资、投资与投资之间高度配合。这意味着,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会在团队中流动,优秀的想法不会被“独占”,而是尽可能转化为团队的集体成果。
如今,多资产团队管理规模重返千亿级,公司旗下百亿元以上大单品有相当一部分由该团队打造。
中欧基金的“工业化”实践表明,资产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兼顾效率与稳健性。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研究深度、流程化协作控制投资风险、文化认同凝聚团队智慧,中欧基金正逐步构建起适应大规模资金管理的现代投研体系。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的关键期,其探索或为公募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