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跟一些做地产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大家普遍感觉房子不好卖,成交量也一般,但“国家队”却在悄悄干一件大事——收储闲置土地。积极性之高,远超很多人想象。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纳闷,楼市库存明明这么高,怎么还不断“进货”?但仔细一想,这步棋其实很有深意。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大约6.7亿㎡,一年后涨到7.5亿㎡,而到今年7月,已经达到7.6亿㎡。
这说明什么?哪怕政策一再松绑,鼓励大家买房,库存却并没怎么消化,依然悬在高位。
所以你指望普通老百姓继续加杠杆买房来清库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压力这么大,总得有人来接盘、来扛债吧?这时候,有实力、有资源“下场”的,也只有国家队了。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止到8月18日,各地公示拟用专项债收储的闲置土地已经超过4300宗,面积高达2.2亿平方米。
请注意,这还只是土地面积,如果按平均容积率3.0粗略估算,建成后的建筑面积将接近6.6亿㎡——对比当前全国7.6亿㎡的商品房待售总量,这个收储力度其实相当可观。
更值得注意的是节奏正在加快。今年4月初的时候,各地拟收储规模还只有4000万㎡,但到8月,一口气干到了2.2亿㎡。能看出地方层面推进这件事的意愿非常强。
不过我也得说句实在话:别看现在动作大,指望它一下子把房地产库存压力全部扭转,甚至拉动房价上涨,那也不现实。
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闲置土地收储”,其实属于“广义库存”的范畴。
整个广义库存规模有多大?机构测算下来接近127亿㎡。相比这个天文数字,哪怕当前收得再猛,也还只是刚起步。
但关键是,方向已经明确,信号已经释放——国家正在用真金白银为市场托底,为楼市“换赛道”做铺垫。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更愿意收地,而不是直接收房子?
这就要说到“收益匹配”的问题了。
现在很多城市的住宅租金回报率实在太低,靠租金可能连覆盖前期资金利息和后期运营维护都难,更别说盈利了。
简单讲,收房子在当前来看,大概率是笔不划算的买卖。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好明说的顾虑:资产流失风险。
最近一两年,二手房市场不断“以价换量”,今天看起来是低价收来的房,明天可能就发现收贵了——市场还在下行,估值锚点一直在变。
这种背景下,谁都不敢轻易大规模接手存量房。
所以说到底,不是不想收,而是不敢收。
但从宏观视角看,不管收地还是收房,去库存都是现阶段必须要走的路。
国家队进场,不是为了炒高房价,恰恰相反,是在帮市场“软着陆”,把积压的库存和债务一点点化解掉。
尤其这些被收储的闲置土地,很多本身就来自地方国资平台。
现在由中央层面出手接盘,其实也是一种结构性化债——地方能拿到资金回流,债务压力得以缓解,资产也被盘活。
而我个人觉得,要想真正让房地产市场回稳,除了清理库存,更重要的还是恢复大家对未来的预期。
这个预期,不是指炒房赚钱,而是经济向好、收入稳定、城市有发展动力,房子真正回归“住”的属性。
只有当我们不用再把房子当作金融产品来回炒作,而是踏实服务于人的居住需求、服务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房地产市场才能走出低谷,成为经济中一张稳固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