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A股市场,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变脸戏法”。
前几天还被捧上神坛的科技股,转眼成了资金抛售的重灾区。 半导体板块单日净流出168亿,通信设备紧随其后,抛售额高达118亿。
而另一边,银行、白酒、电池板块却逆势吸金,单日涌入超60亿资金。
这种急速的“高低切换”,让不少追涨科技股的散户直呼“措手不及”。
资金正在疯狂调仓
市场的分化从指数就能一眼看清。 上证指数还在3700点附近震荡,创业板却因新能源的强势领涨2.34%,而科创50直接大跌2.51%。
个股更是冰火两重天:超过3200只股票下跌,仅有2000只上涨,跌停板虽不多,但跌幅超过3%的个股接近8%。
这种波动背后,是主力资金的集体调仓。
数据显示,8月以来,主力资金从科技板块持续流出,仅半导体和通信设备两个领域,累计流出就超过500亿。
而另一边,银行、白酒、电力等低估值板块成为新的“避风港”,甚至出现单日净流入27亿的抢筹现象。
为什么资金突然“抛弃”科技股?
直接原因有三个:估值过高、监管信号和情绪过热。
科技股的市盈率已经飙升至历史高位,部分半导体公司的动态PE超过100倍,泡沫风险急剧积累。 同时,监管层也开始释放降温信号——某芯片公司因股价异常波动被停牌核查,另一家人工智能龙头寒武纪则发布风险提示,直言“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情绪催化。
8月底,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科创50指数单日暴涨7.23%,短期情绪直接打满。
杠杆资金更是密集扎堆科技板块,两融余额中科技股占比高达58%,一旦回调就容易引发连锁抛压。
谁在接盘? 电池、消费和金融崛起
资金从科技股流出后,并没有离开市场,而是迅速转向三个新方向:电池、消费和金融。
电池板块尤其强势,固态电池概念集体爆发——宁德时代单日大涨11%,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产业链公司直接20%涨停。 背后逻辑很清晰:技术突破 政策预期。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政策支持明确,加上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行业景气度再度点燃。
消费板块也悄然回暖。 白酒、家电、食品饮料等板块资金流入明显,茅台、五粮液等龙头股价企稳反弹。
市场对“促消费政策”的预期升温,包括家电以旧换新、生育补贴等潜在利好。
金融板块则成为指数压舱石——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极低位置(PB仅0.68倍),券商和保险板块也因降息预期获得资金青睐。
板块轮动已有明确时间表
这场切换并非短期波动,而是有清晰的阶段逻辑。 根据机构预测,2025年下半年的行情将分为三波走:
第一阶段(8-10月)是金融权重启动,银行、券商、保险带头拉升指数;
第二阶段(10月-2026年2月)科技成长主升,半导体、AI算力、机器人重新领涨;
第三阶段(2026年2-4月)消费医药补涨,白酒、医药、家电成为收官主角。
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初期。 金融板块的启动,一方面源于政策催化(央行降准降息预期升温),另一方面则是估值修复——银行、证券、保险的市盈率均处于近5年极低分位。
散户如何应对?
面对这种急速轮动,追高热门板块风险极大。 资金正在从高估值领域向低估值领域迁移,从情绪驱动向业绩确定性靠拢。 短期策略应该是“弃高就低”——规避涨幅过大的科技题材,关注估值合理且业绩稳定的品种(如新能源、消费、金融)。
同时,需警惕市场波动加剧。 9月4日,两市成交额已收缩至2.54万亿元,虽仍处高位,但较8月峰值明显下降。 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1100亿,尽管散户资金(小单净流入1005亿)形成了承接,但资金共识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