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9日电 题:储能行业半年报高增长与强分化并存
作者 杨希特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经收官,储能业务的高速增长带动多数储能概念类上市公司业绩实现增长。Wind数据显示,54家储能概念股中,45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正,占比约83%。其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最高的上市公司为金时科技,同比增长548.91%,其净利润则同比增长46.9%。
储能概念类上市公司业务的高增长,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全球新能源装机大爆发,尤其是风电光伏,储能作为“超级充电宝”刚需激增。ICC鑫椤储能数据库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8GWh(吉瓦时),同比增长106%,国内厂家出货量达252GWh,同比增长109%。二是受政策引导,国内外都在推动新能源配储。比如,2025年欧洲至少有9个国家明确提出储能补贴政策,其中希腊推出总预算1.537亿欧元的企业储能补贴计划,欧洲区域发展基金(FEDER)向西班牙拨款7亿欧元进行储能补贴。中国的储能市场化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储能业务收益渠道继续拓宽。如推动全国统一的容量补偿机制落地,建立“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三位一体收益模式等。三是海外订单快速增长。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智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拿下超大型项目,直接拉动业绩增长,再加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企业产能和利用率有所提升,带来公司业绩的上涨。如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总体产能利用率保持在约90%的较高水平。
不过,这种高增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存在行业的结构性分化。目前头部储能企业和细分领域的盈利能力较强,但上游材料企业和部分集成商尚未实现盈利。Wind数据显示,54家储能概念股中,仅2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占比为52%;从盈利情况来看,有4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为87%,不过盈利超过1亿元的公司仅34家,占比为63%。
业绩分化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推动下储能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简称CESA)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314Ah(安时)电芯均价由0.4元/Wh(瓦时)下降至0.3元/Wh以下,280Ah电芯均价由0.35元/Wh下降至0.3元/Wh以下。
价格的下行在短期内加速了储能的普及和渗透,但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经营压力。为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在内的多家行业机构都发布了“反内卷”倡议书,呼吁行业在保持竞争活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长期价值。
行业呼吁的背后,是对未来竞争力的积极考量。过去三年,储能系统价格累计下降近八成,这让储能更具性价比,但也提醒行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要避免因过度竞争而牺牲品质和安全。只有通过强化标准、提升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可持续的领先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储能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此外,目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仍有一些需要突破的环节,如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不高,部分项目存在“建而不用”的现象;盈利模式仍在探索,成本疏导有待完善;长时储能技术有待更大突破,安全体系也需要持续强化等。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和市场的双向发力。首先,行业需要更加注重自律,提升产品和服务标准,避免单纯依赖价格竞争,逐步形成以品质和创新为核心的竞争逻辑。其次,“反内卷”的重心应放在优化行业生态上,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壁垒,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同时鼓励企业并购整合,让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再次,政策层面应坚持科学规划,避免一哄而上,确保建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避免“建了不用”。最后,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比如拉大峰谷电价差、丰富辅助服务品种,拓展储能企业盈利渠道,让企业能够在可持续和正向循环中发展。(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