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iPhone 17 系列首发评测:你这是典型的「安卓」iPhone》
全部都
PRO
每年在评测新iPhone的时候,爱范儿总会反复问一个问题:
新iPhone贯彻了怎样的设计哲学?
今年,苹果给出了三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造出极致轻薄iPhone Air的,是设计至上的苹果,为此,他们不惜在产品上做出了诸多妥协;
造出性能猛兽iPhone 17 Pro的,是技术驱动的苹果,他们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造出了迄今为止最Pro的iPhone;
而造出真香机iPhone 17的,是库存克星的苹果,他们用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自研技术优势,造就了高端手机市场里的价格屠夫。
这种明晰的定位,比前几年依靠屏幕尺寸和处理器性能,使人对大Plus和小Pro左右为难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名iPhone用户,我很清楚我该换什么手机——朋友圈里比往年晒得更多的订单截图,也佐证了这一点。
由于iPhone Air推迟发售,今年爱范儿评测的重心将会放在iPhone 17系列上,而经过这一周多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今年的iPhone 17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安卓」手机——这当然是褒义。
iPhone 17:库存克星
自iPhone 11以来,「标准版」的iPhone就总给人一种「标配即减配」的印象——但iPhone 17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
有关iPhone 17的一切讨论,都离不开这块全新的屏幕——如果仅从硬件参数上看,iPhone 17的屏幕几乎就是去年iPhone 16 Pro的同款。
这是ProMotion推出以来,标准版iPhone第一次用上高刷新率屏幕,打破了「ProMotion必须要Pro」的魔咒——
1-120Hz可变刷新率,支持常亮显示的LTPO屏幕,甚至边框宽度都比iPhone 16缩窄了不止一点:
ProMotion高刷屏带来的爽快感不言而喻,哪怕iPhone的调度策略不是全时锁定120Hz,但相比iPhone 16上面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顿挫感」,仍然是巨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年愿意换标准版的人,大多是12、13代的老用户,我们在公众号评论区甚至见到了一位仍在使用iPhone 7 Plus的朋友。iPhone 17加上ProMotion,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超速」了。
比起iPhone 16 Pro,iPhone 17的屏幕户外峰值亮度也更高,一举来到了3000尼特,甚至还用上了隔壁三星Ultra旗舰以及一些折叠屏机型会用到的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ve coating)。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iPhone 17在晴朗户外的可读性相比iPhone 16(甚至16 Pro)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抗反射效果与三星类似,体现为屏幕在户外强光下,玻璃泛白、发灰的情况有所减轻。
只不过iPhone 17的屏幕抗反射效果只是相比前代明显,但是距离三星那种「让黑色更黑」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没有抗反射涂层、只贴了官方AR膜的Z Fold7,也比iPhone 17更深邃一些:
iPhone 17今年使用了第二代超瓷晶玻璃,在滑动时有点微微地涩手,且因为抗反射涂层的加入,选贴膜也变得更加考究。无论是为了改善手感,还是想保留抗反射能力,我们都建议优先选择AR膜。
更加倒反天罡的是,苹果甚至连iPhone 17的充电速度都做出了改进,最高充电功率来到了35W左右。
我们用40W的充电头实测,iPhone 17的电量从0到50%只需要约25分钟,而充满则需要80分钟——有时候起床发现忘了充电,洗漱的时间临时充一会,也够iPhone应应急了。
▲iPhone 17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至于影像方面,iPhone 17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升级——超广角镜头从1200万像素升级到4800万像素,以及用上了新的正方形CMOS前摄。
虽然最近两年各家厂商都在发力长焦,但超广角镜头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那个视角,仍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本次iPhone 17升级到去年16 Pro同款的超广角,让拍出类似这样的可用画面成为了可能:
而本次全系标配的这套新的前摄——苹果称之为Center Stage前置摄像头——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功能,因为它做到了一件和哈苏X2D II 100C差不多的事情:
用更精密的硬件和更复杂的功能,让拍摄本身变得简单。
放在iPhone 17上,就是现在iPhone可以自行判断你的自拍画面里有多少人、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人脸数自动调整前摄的缩放和画幅,用更复杂的功能实现了更无感的操作。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iPhone 17会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保持普通竖向构图、两个人的时候切换广角但维持竖向,在画面进入第三个人且人脸比较分散的时候切换为横构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都是完全不需要扭动,更不需要按任何按钮。
而得益于新的2400万像素正方形传感器,无论切换横竖构图,最后拍出来的自拍照分辨率都可以达到1800万像素,相比之前的1200万前摄仍然是可感的提升。
此外,苹果本次加入的前后同时录像功能也是相同的「机制复杂、简化摄影」的逻辑,虽然这项功能本身不新鲜,但是别忘了——它是建立在iPhone行业第一的录像能力和iOS无出其右的软件生态基础上的。
在大升级的屏幕和小改进的影像能力之外,iPhone 17基本保持了与iPhone 16一样的三维和重量(17比16略高2mm、略重7克)。屏幕能够从6.1升级到6.3寸,主要就是得益于显著缩窄的边框。
至少在iPhone Air正式开售之前,iPhone 17依然是整个17系列中手感最轻巧的那台。更重要的是,iPhone 17的最低存储空间升级到了256GB,加量不加价。
与其说这是iPhone 17,不如说这是一台少了长焦镜头的iPhone 16 Pro,特别是有了观感明显的Pro功能,你甚至可以当它是16 Pro「青春版」。
iPhone 17也是我们今年最推荐更新的机型,如果你是iPhone 15之前的用户,这是一个换机的好时机。
iPhone 17 Pro:技术驱动
比起「压倒性好评」的iPhone 17标准版,iPhone 17 Pro的风评倒是褒贬不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外观设计。、
在经历过15 Pro和16 Pro两代钛金属之后,苹果在iPhone 17 Pro上放弃钛合金、重新回归了最传统的铝合金。但这并非保守和倒退的体现,而是苹果整了一个更大的活——
在新的铝合金机身上,苹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热锻铝金属一体成型(Heat-forged aluminum unibody)。这是一种手机行业不常见、但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
相比CNC工艺只能在成品铝料块上加工,热锻一体成型工艺因为需要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可以避免金属内部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结晶区,组成疏松和气孔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铝合金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这种一体成型工艺的优点,一上手便知——
前两代Pro的确极大改善了「硌手」的口碑,而iPhone 17 Pro更大的边框弧度,又一次将iPhone 16 Pro远远甩在后面,甚至可以称之为「手感最好的直屏iPhone」。
除了手感大升级,从钛金属换回铝合金还带来了另外两项材料优势——由于铝合金比钛合金更容易着色,今年的iPhone 17 Pro多出了这个醒目的「星宇橙」,比起前几年的「禁欲系」配色鲜亮不少。
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包你换了新机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此外,钛金属虽有重量和强度上的优势,导热性能却并不优秀,而铝的热导系数接近钛的20倍,iPhone 17 Pro的散热能力相比16 Pro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在聊实际散热手感之前,先分享一些发热测试数据:将iPhone 16、17两代Pro Max屏幕调至最大亮度,并打开4K 120Hz进行录像,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排除户外机身升温的干扰、更清楚的看到散热路径。
首先是上一代iPhone 16 Pro Max:从热成像延时中可以看到,16 Pro Max的发热点位非常集中,主板位置的最高温度接近45°C,且由于背板玻璃和钛合金中框导热不畅,机身的下半部分始终没有怎么升温,无法有效参与到机身的散热过程中:
再看全新iPhone 17 Pro Max:
可以看到铝合金凸台和边框在主板热起来之后不久就迅速升温,沿着左右边缘迅速将温度传导了下去
机身内部新增的VC均热板和钢壳电池共同作用,快速把主板上的积热铺开
最终,iPhone 17 Pro Max的机身最高温度,相比16 Pro Max低了两度,且在超过半小时之后也没有继续攀升。
这样的效果转换到游戏场景中,就是我们手持17 Pro玩《崩坏星穹铁道》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边框、背板和镜头凸台都在均匀发热,说明处理器的热量被有效传递到了更大面积的机身上、与空气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更好的散热表现,意味着iPhone 17 Pro能够更有持续性地进行性能释放——无论是拍照、游戏,还是高强度回微信,手机都只是温温地不烫手。散热越好,降频越少,手机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卡顿了。
同样,升级的散热也能够支持iPhone 17 Pro更长时间地高功率充电。实测下来,我们发现iPhone 17 Pro的最高充电功率可以长时间稳定在30W以上,Pro Max甚至可以稳定地以35W的功率进行充电。
使用苹果官方的40W充电头,Pro和Pro Max在20分钟以内就能充到50%的电量,和iPhone 17、iPhone Air等沿用三明治结构的机器相比,整体充电速度快了不少。
▲iPhone 17 Pro Max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诚然,VC均热板在Android高端手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敢于果断抛弃大面积玻璃背板、将铝合金机身和VC共同设计为一个整体发挥效果,我们依然会感叹这确实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才能造出来的产品。
技术驱动这一点,落到iPhone 17 Pro全新升级的影像系统上,同样成立——我说的,就是那颗4800万像素的4倍长焦镜头。
iPhone 16 Pro上面那颗5倍1200万像素的长焦镜头,经常被人诟病传感器过小、解析力不够,而iPhone 17 Pro将长焦原生倍率缩减到更常用的4倍(等效全画幅100mm),并且将传感器面积扩大了56%,不仅可以输出4800万像素的全尺寸照片,也能进一步裁切、当做的1200万像素的8倍长焦(等效全画幅200mm)镜头来用,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毕竟iPhone 17 Pro系列的主摄仍然是24mm,从1x到8x实际上囊括了24-200mm的所有焦段——四舍五入,也相当于那颗被誉为「天涯镜」的腾龙28-200mm装在iPhone上了。
这套大底长焦的配置,也是许多国产影像旗舰手机采纳的方案——其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iPhone 17 Pro调用长焦的频率相比16 Pro有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苹果新的图像处理管线也不再固执己见,变得更愿意用适当的涂抹交换纯净度,显著提高了长焦的可用性:
影像系统的另一个重大更新,是全焦段都用上了4800万像素的融合镜头,使得iPhone 17 Pro系列的多镜头一致性更上一层楼,且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都变得更好用了,就算是在弱光或者室内环境,也能拍出质感在线的照片,而不至于满屏噪点:
超广角(0.5x):
超长焦(8x):
可惜的是,尽管iPhone传感器面积变大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大……和国产旗舰相比,依然逃不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命运:
它的出片效果有点类似加两档曝光的富士胶片配方,是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色彩风格之一,更能轻松拍出适合亚洲肤色的「白里透红」效果,避免标准风格的黄蜡色调。
如果你用iPhone拍人像很多的话,爱范儿甚至建议你可以将「珠光」作为默认的摄影风格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Pro系列独占,iPhone 17以及更新iOS 26之后的iPhone 16系列都可以获得。
今年的iPhone 17 Pro仍然是「有史以来影像能力最好」的iPhone。如果你此前就喜欢用iPhone拍、在iPhone上修、直接用iPhone发图的话,iPhone 17 Pro是近年表现最好的一代,甚至掏出「苹替」Android影像旗舰的机会都变少了。
至于今年ProRes Raw录制规格、Genlock以及时间码功能的加入,更多是为了方便iPhone融入影视剧组中的工作流。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iPhone出现在一些电影机难以触达的角落,比如《F1:极速狂飙》车身上用iPhone相机总成改装的固定机位,以及《惊变28年》中用十几台iPhone拼搭出的子弹时间相机:
iPhone 17 Pro上这些准专业功能(包括299美元的Blackmagic时间码拓展坞)可以帮助iPhone进一步在影视行业片场中站稳脚跟,整体来讲是在向着光谱中「更加专业化」的那一端推进的——
这也是我们在今年iPhone 17全系列机型中看到的最大趋势:iPhone 17让普适的更加普适,而iPhone 17 Pro,则是让专业的更加专业。
而那个没有数字代际后缀的iPhone Air又代表了什么呢?
iPhone Air:设计至上
由于国行iPhone Air推迟上市,评测也一并推迟了——编辑部那个对Air望眼欲穿的同事,只能自制壁纸解解馋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iPhone Air定下论调:尽管它既不普适也不专业,但iPhone Air代表的,仍然是那个「设计至上」的苹果。
此前,爱范儿曾报道过苹果在接下来两年的iPhone路线图,提到了由于要给折叠屏让路,iPhone 18标准版可能和e系列一起推迟到2027年春季发布——明年秋季只有iPhone 18 Pro/Max,和传闻中的折叠屏iPhone。
这样就将iPhone原本完全基于数字划分的机型迭代逻辑做出了调整。
爱范儿猜测:苹果接下来除了按照「秋季Pro春季标准版」的规律更新数字系列之外,还会不定期的推出像iPhone Air这样不含数字、只描述产品特点的设备。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将iPhone的热度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分配得更平均,避免了此前9月份发布、来年Q2和Q3的销售数据落底,要靠国补/大促「挽尊」的情况。
而是,这样做可以给用于技术验证的iPhone机型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苹果可以跳出传统的模式,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
今年的iPhone Air就是如此,它肯定不如iPhone 17实用,也不如iPhone 17 Pro好用。这也是爱范儿在开头提到的「妥协」所在——但iPhone Air却美得不可方物,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iPhone留足了想象空间。
比如类似曾经的12寸MacBook与M1 MacBook Air一样,iPhone Air的零件集成度非常高,主板几乎完全压在了镜头凸台下方,将剩余的空间全部留给了电池和尾插。
这样的布局在6.5寸的iPhone Air里或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如果放在传闻中空间更充裕的「纯玻璃iPhone」里面呢?
iPhone Air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设计上的各种技术实践——专为无线连接性能定制的N1芯片、超高整合度的「高原」(plateau)主板、抛光钛合金中框……许多激进的设计和妥协的功能,就这样被嵌入到同一部手机当中,有一种矛盾之美。
虽然iPhone Air和三星Galaxy S25 Edge在硬件形态上都是超薄手机,但两者的产品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三星的S25 Edge是将现有直板机的技术压缩到极致形成的超薄,优点是实用性更强,但是对于其他形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就没那么大了,是一种形态终末期的集大成者。
但iPhone Air是一款外在虽然近似,但内在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产品,和当年的iPhone X一样,更像是新物种的开端。
当然,客观的现实就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要比新物种的开路先锋更实用也更便宜,即使iPhone Air能够如期上市,我们仍然不推荐大家盲目下订。
更「安卓」的iPhone,和三位一体的苹果
纵观今年的iPhone 17系列,我想你也会有类似的熟悉感:标准版加量不加价,旗舰款堆散热堆影像,还有概念机秀肌肉——所有这一切,不就是典型的「安卓思维」吗?
这里的「安卓」当然是褒义——国补到手价5499元的iPhone 17标准版截至开放预订前(约发布会后30小时左右),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积攒了超过300万预约量,是去年的十五倍。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双十一、明年的618,甚至明年的双十一时,叠加了平台优惠、店铺优惠和国补「3 buff」的iPhone 17……没准会在一整年中的大部分时候销量霸榜。
尽管那时一定会有配置比它高、价格比它低的选择出现,但在4000-6000高端手机主流价位段,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朴素的——高刷屏、性能好、充电快、拍照也过得去的新iPhone,面对标新立异的同名手机,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商业概念来描述这样的需求: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不只是硬件,消费者对于系统和生态未来预期的「心理成本」,实际上也是手机TCO的构成部分。
而iPhone 17搭配iOS 26,就是这个价位段一套TCO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选择:一台下单之后不需要担心马上过气的水桶机,同时拥有着现在行业内最强大的系统生态号召力。
iPhone 17 Pro和Pro Max则比以往更加偏向「专业化的影视工具」,非常利好小型制作组、个人频道、规模不大的片场等等——《F1》电影爆火之后,苹果已经在电影制片行业站稳脚跟,后面应该能看到更多iPhone参与制作的影视内容。
至于iPhone Air,我想会逐渐成为下一个世代iPhone设计的基准,通往智能手机进化的尽头。
无论如何,我们在今年的三台新iPhone上,看到了库存克星的苹果,也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更是设计至上的苹果——这是属于苹果的三位一体。
我当然希望每年的每一款iPhone都能臻于完美,也同样欢迎iPhone像「安卓」手机一样好用——只是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主流价位段,新iPhone的到来,可能会给竞争对手们,狠狠上点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