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累计1300万辆的全球汽车销量、约2700亿元的年收入和143亿元的年净利润,今年28岁的奇瑞汽车终于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9月7日,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15亿至20亿美元(约117亿至156亿港元)的预计募资金额有望使奇瑞成为年度内港交所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项目,上市后估值预计超千亿。如果顺利,它将在本月中下旬在港挂牌上市。
奇瑞的20余年上市长跑贯穿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浪潮由零到一的突破——汽车出口增长、新能源汽车崛起、自主品牌起势。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的重要节点,奇瑞的资本化进程已经不局限于单个公司的融资意义,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提升全球声量的缩影。
当港股市场的大门敞开时,奇瑞汽车加速驶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赛道。已有雄厚的市场家底,这个“中国汽车出海之王”要通过产品和技术革新,继续提高全球声量。
从“草根车企”到出海之王
1997年,奇瑞诞生于安徽芜湖,创始人尹同跃在城北盖了几栋草房,以这里为起点开始了创业之旅。彼时,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是以市场换取投资和技术。而芜湖这座长江边的小城也没想到,日后将迎来一个影响全球的汽车自主品牌。
奇瑞汽车从汽车零部件加工起步,通过自建生产线,逐步延伸至整车造车领域。在过去20多年,从第一款轿车“风云”、国民车型“奇瑞QQ”,再到瑞虎、艾瑞泽,奇瑞完成了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市场的全面覆盖。
奇瑞的IPO不是偶然的节点,背后有充足的业绩支撑。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在国内,奇瑞在2024年已跻身中国第二大自主汽车品牌阵营。而将视野放到全球范围——在世界排名前二十的龙头车企中,唯一一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265%)、燃油车(29%)、国内销量(55%)、海外销量(35%)四大维度年增幅均超25%的企业,正是奇瑞。从销量来看,公司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奇瑞汽车 成都车展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奇瑞的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7.1%。今年一季度,公司业务仍保持高速增长,收入按年增长24.2%达到682.2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长90.9%达到47.26亿元。
在新能源化趋势背景下,燃油车车企产量、销量遭遇滑铁卢已不是新鲜事,但奇瑞是个例外。其营收主力至今仍是燃油车,目前仍贡献约七成的收入,是国内少数燃油车销量仍在增长的车企之一。
2024年,公司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达49.4%,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全球销量高达229.5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中排名第二。
海外空间巨大的市场使得奇瑞的主业保持高速增长,奇瑞已连续22年坐拥中国汽车出海之王,产品销往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它就像手机界的传音,在国内相对低调,但在海外市场已经成为顶流。作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元老”,公司早在2001年就出口了第一辆车。
2024年,奇瑞海外累计销量达114.5万辆车。可供对比的是,中国全年汽车总出口量为586万辆。换言之,全球每卖出5辆中国车,就有1辆是奇瑞。这一年,公司海外收入1008.97亿元,占总收入的37.4%。今年一季度,这一比重进一步提升至38.5%。在欧洲、中东、南美的街头,瑞虎8、瑞虎7等SUV已经是熟悉的景象。这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早期“以市场换技术”转向“产品输出”新阶段。
背靠令人瞩目的财务表现,奇瑞第七次向资本展开冲刺。而对于港交所而言,经历了过去两年相对低迷的IPO募资水平后,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随着港交所聆讯通过,奇瑞的上市长跑,即将迎来终点。
逆袭的中国车企和新能源故事
电动化与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新战场。今年以来,这一转型趋势进一步提速——比亚迪和长安喊出“智驾平权”口号,吉利的星睿AI大模型加快落地,小米借助SU7 Ultra突围高端化市场……
而放眼海外,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给出海战略带来相应隐忧: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正在逼近,俄罗斯在去年第四季度起增加对进口汽车征收的报废税,美国今年以来也对不同地区的进口货物征收额外关税。
眼下,奇瑞来到了行业的十字路口,既要守住燃油车的家底,又要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不掉队。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奇瑞由于市场策略、技术路线、车型等问题,未能及时抓住市场爆发的最佳窗口期。直到2023年,公司喊出“新能源不客气了”口号后加速转型,这一年推出了iCAR、智界品牌。
奇瑞采取“混动+电动”两条腿走路,包括主品牌的风云混动系列、纯电动品牌iCAR,以及与华为合作的智界。2024年,奇瑞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58万辆,同比增长232.7%,增速位居主流车企首位:iCAR销量达64500辆,在中国自主品牌A级纯电SUV销量中排名第四;R7上市两个月就拿下大定4.2万台,创同价位纯电SUV销量新纪录。
2022年至2024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13.2%、4.9%、21.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27.3%。上半年,奇瑞新能源业务累计销售35.94万辆,同比增长98.6%,期内集团推出的全新产品中,新能源全新车型占比83%。
将电动化比作一场赛跑的话,奇瑞在起跑线上有所落后,但是跑起来更快,基于更完善的产业链和更高的市场接受度,一年就走完了其它车企几年走完的路。
如果说燃油车品牌壮大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上的追赶,那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技术则是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赛道。
而在这过程中,中国汽车不仅实现了产品输出,更实现了产业链输出。奇瑞目前是海外建厂最多、覆盖最广的中国车企。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市场调整配置,多品牌策略和本地化的运营能力也进一步让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赢得客户,例如瑞虎7中东版加强了空调系统、欧洲版Omoda5标配苹果CarPlay。
IPO长跑的终点和新赛道的起点
20年的上市长跑,同样是奇瑞股权重构混改、资金结构优化的故事线。
长期以来,股权架构、借壳、关联交易等多方面因素都成为了奇瑞的IPO阻碍。为了满足上市监管与国际资本市场要求,近三年公司在财务结构、合规治理、ESG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列调整,例如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缓解了债务压力,优化了资金结构。一系列改革为其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初步认可。
不过,对于奇瑞而言,IPO长跑的终点同样意味着新赛道的起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弹药库,公司要尽快换上“新能源电池”,用更清晰的战略路径来回应资本市场的关注。
根据奇瑞公布的聆讯后资料集,公司拟将IPO所得资金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新能源汽车车型及现有产品序列的新能源版本、投资电动化技术及汽车平台架构升级、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
“我们计划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车型及现有产品序列的新能源版本,以丰富我们的产品组合。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八款以上新能源汽车车型,涵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序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车型,制造商建议零售价范围为10万元至40万元。该等车型的年度销量目标为40万辆以上。”奇瑞在招股书中表示。
在智能化方面,公司计划在乘用车上采用自主研发的CNOA,以实现城市中的点对点出行,并处理复杂的城市驾驶场景,并亦计划开发更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
高端新能源、智能驾驶、海外市场是未来三年奇瑞全面发力的三条主线,品牌矩阵中如星途、iCAR、风云新能源等将作为转型主力承担突破任务。
毕竟从新能源渗透率来看,奇瑞还有很大增长空间。2025年1-8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72.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9.6万辆,占比约为28.7%。相比之下,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我国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已经连续六个月超过了50%。
而在海外,新能源市场也有巨大潜力。预计到2030年,欧洲、北美洲、亚洲(不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分别达到61.2%、34.3%和31.3%。
事实上,在三年前的“瑶光2025”战略中,奇瑞就显现出迎头赶上新能源浪潮变革的势头。这项战略涵盖了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银河生态等四大核心领域,奇瑞将以此为基础,全力打造包含平台架构、三电、智能驾驶、智云平台、生态伙伴在内的13大核心技术。
对于转型中的投入,公司毫不手软。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逐年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其研发投入为27.61亿元。
为谋求新能源未来,奇瑞计划培养研发超过2.5万名人才,建立300个瑶光实验室,支持交叉科学和跨界技术研究。此外,奇瑞还布局了包括芜湖、上海、北美、南美、欧洲、中亚六大研发中心。在海外,公司计划在位于欧洲、东南亚及北美等地区的海外研发中心招聘1000至1500名研发人员。
奇瑞需要证明,面临生态整合、价格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行业白热化情况下,在燃油车时代的领跑者同样能“丝滑换道”,上市给奇瑞带来的不仅是规模扩张的前提,更是价值突围、重塑规则的能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