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新政能否唤醒上海楼市的“金九银十”?
上海8.25楼市新政出台后,多项数据反映出积极信号。
根据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统计,8月份上海二手房成交达到19,912套(含商业、车位),环比微涨2.97%,同比去年增长11.3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8月30日单日成交1103套,创下近两个月来的新高。
新房市场也出现局部火热现象。
外环外的两个项目——闵行梅陇的保利・海上印三批次和宝山杨行的金茂棠,均实现了“开盘即清盘”。不少其他楼盘的访客量和成交量也比新政前有明显提升。
图源:网络
市场一线的反馈同样积极。七宝某中介门店负责人表示:“新政出台后,咨询量确实上涨明显,几乎每天都有新客户主动询问。同时,着急挂牌置换的房东也增多不少。”
那么,新政究竟为何在此时推出?它又将对外环内市场乃至环沪区域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楼市后续走势如何?
8月25日,上海推出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涉及限购放宽、公积金政策优化和房产税调整三方面核心内容。
新规明确,符合购房条件的居民在外环外购房不再限制套数,单身人士也可参照家庭标准执行。公积金贷款额度普遍上调15%,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房可额外叠加优惠;同时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且不影响贷款额度核定,首套与二套房的利率差异也被取消。房产税方面,首套暂免征收,二套及以上住房可享受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扣除,新政策将于2025年起正式实施。
简言之,825新政核心是外环外全面放开限购——此前可买1-2套,如今可购无限套,同时叠加利率下调、公积金使用门槛降低、房产税小幅减免三重利好。
图源:AI
此时上海推出“825新政”,核心目的是应对市场持续下行、稳定房价预期,并精准化解外环外高库存风险,是一次在关键时点推出的结构性宽松政策。
而推出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已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境。
安居客数据显示,上海二手房价格从今年2月后已连续7个月下跌,9月环比再降0.79%,同比跌幅高达9.17%;平均成交周期延长至128天,房东陷入“降价亏资产,不降价卖不掉”的两难局面。整体市场信心偏弱,亟需政策注入稳定性。
更深层次看,政策出台有三重考量:
其一,紧扣“金九银十”窗口期,传统销售旺季是提振交易的最佳时机。政策效应一般有2-3个月的释放期,此时松绑能最大程度促进成交反弹。
其二,响应中央“止跌回稳”导向,在国务院明确要求“更大力度巩固市场复苏”的背景下,上海有必要推出实质性措施以防范楼市进一步下滑。
其三,缓解区域结构失衡。与今年5月全市普惠的“527新政”不同,本次政策精准聚焦外环外市场——该区域库存压力大、去化速度慢,全面放开限购、降低购房成本,可有效释放本地改善与刚需潜力,避免“一刀切”刺激导致核心区域过热。
图源:AI
北京“8·8新政”的阶段性成效,为上海825新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北京新政实施后(8月9日-9月7日)新建商品住宅日均成交达1.26万平方米,较7月日均增长7%;克而瑞统计进一步显示,8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733套,环比上涨6.2%,显示出政策对市场活跃度的提振作用。
在此背景下,市场关注焦点自然转向上海:825新政能否同样借助“金九银十”传统销售契机,有效激活外环外市场,并带动全市楼市逐步走出低谷呢?
上海楼市“825新政”出台后,对房价的影响呈现多面性和结构性分化的特征,市场整体呈现“外环外热度与压力并存,外环内抗跌性凸显”的复杂格局。
一、外环外:热度与压力并存
新政后,外环外多个楼盘打出“通宵卖房”口号,中介带看量和成交量有所提升,但市场情绪仍以理性为主。
多位中介反馈,“虽然少数房东试探性涨价,但绝大多数业主都愿意降价出货,只想趁新政窗口期尽快成交。”中介自身也积极促交易,“只要客户不太过分,基本会把握新政窗口期尽力成交”。
这种“表面热闹”背后,数据印证了市场的真实压力:上海二手房挂牌价已连续七个月下跌,9月全市均价降至46738元/平方米(安居客统计至9月13日),环比再降0.79%,同比跌幅达9.17%。区域分化明显,嘉定、松江、崇明仅微涨0.10%-5.97%,而金山则以1.94%的跌幅领跌。
图源:AI
新房市场同样未现整体回暖。
尽管多个楼盘宣称“24小时不打烊”或“回收优惠”,但实际去化仍依赖大幅让利。据凤凰网房产调查,外环外如松江国贸鹭原、嘉定大华梧桐樾、奉贤大名城映雨江南等项目,除明面95折外,还通过开发商返现(最高30–40万)和中介返佣等暗扣方式促销,部分房源实际成交价相当于7–8折。
但是促销效果依然有限。佑威数据显示,8月上海新房仅成交3033套,环比下跌9.50%。甚至有项目被指制造“水筹”假象,如虹口金茂璞元宣称“日光”,但截至9月4日仍有24套房源未售。
图源:AI
值得一提的是,外环外很多新房市场冷热分化明显,如保利海上印、招商林屿畔等“日光盘”得益于成熟配套与优质产品设计,而东苑古北悦公馆等项目网签挂零。
产生分化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区域配套不足、产品设计与需求错配。不少板块缺乏商业、教育、医疗支持,轨道交通覆盖有限,通勤成本高,难以吸引自住买家;部分楼盘户型落后、规划陈旧,也无法满足改善型需求。
为加速去化,一些远郊楼盘已通过“政府采购”模式,将房源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尽管利润压缩,但企业可借此回笼资金、减轻负债。
图源:AI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对于外环外部分房源实为“利空”——尤其那些无地铁、无配套的“老破小”动迁房或品质较差的商品房,由于公积金“可提可贷”新政降低了新房上车门槛,部分购房需求转向总价可控的新房,反而加剧了存量二手房的竞争。
二、外环内:稀缺性支撑抗跌性
与外环外相比,外环内市场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
上海外环内面积仅占全市约13%,此次新政放开外环外限购(近90%区域),却仍严格保留外环内限购,反而凸显了核心区资产的稀缺性。
核心区(内环内)政策保持不变:沪籍家庭限购2套,非沪籍需3年社保购1套。严格的准入限制抑制了投机需求,市场以自住和长期资产配置为主导,房价抗跌性较强。地段价值、成熟配套和有限供应,共同支撑其保值属性,价格预计保持平稳或随经济基本面缓慢波动。
图源:AI
相对而言,市区“老公房”可能面临需求分流压力。预算有限的购房者如今更倾向于外环外新房,因其享有政策红利和更高产品品质,而老公房在贷款优惠、税费减免等方面并无优势,需求可能进一步收缩。
最惨的莫过于环沪楼市。
回想2021年前后,环沪区域曾吸引大量投资客涌入,被称为“上海后花园”,掀起一阵“稳赚不赔”的购房热潮。然而短短几年,市场已发生根本转变——上海每一次政策松绑,对环沪而言都意味着一轮冲击。
环沪楼市的兴起,本质是承接上海外溢的购房需求。早期上海限购严格,部分不具备购房资格的刚需客不得不选择环沪。但随着上海外环外限购大幅放开,环沪失去了“不限购”和“低总价”两大核心优势。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客,都出现向上海回流的趋势,环沪市场正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上海发布新政次日,苏州连夜取消市区新房2年限售政策,意味着楼市全面解除限售。然而政策“松绑”后,苏州二手房单日新增挂牌量即达2000多套,背后折射的是市场低迷的现实。
图源:网络
克而瑞数据显示,苏州7月商品住宅成交仅12万㎡,环比下降70%;8月新房成交虽环比上升13.92%,同比仍下跌21.18%。二手房无论环比同比,均全线下跌。
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启东、杭州湾、嘉善、平湖、吴江汾湖、太仓等环沪区域。
环沪楼市暴跌可归因于三大因素:产业空心化,多数区域定位“睡城”,缺乏产业支撑;配套承诺未兑现,规划中的学校、商业、交通等多未落地;上海政策松绑形成虹吸,外环外购房门槛降低直接抽走环沪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环沪楼市还出现“新房比二手房便宜”的倒挂现象。例如花桥象屿都城怡园推出五折促销,83平小三房总价98万,比同小区二手房低20%以上,而周边二手房挂牌价普遍在1.2-1.3万/㎡,成交周期长达120-240天。
这一反常现象源于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降价回款,而个体业主难以承受大幅亏损,导致价格体系扭曲。
那么以上现状,对于当前的市场参与者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并作出决策?首席认为这暗含着截然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它既不是普遍上涨的信号灯,也不是全面衰退的警报器,而是一把需要精准把握的“双刃剑”。
对于卖房者,需明确的一点是,新政旨在救流动性,而非推高价格。
外环外房东应根据家庭资金状况,选择降低负债或趁热度出货。房源素质较好的可略低于市场价成交,远郊区域(如奉贤海湾、青浦白鹤、浦东泥城惠南)业主更应加速出售。尤其位于外环外新房密集区的二手房,需警惕后续抛压,抓住当前窗口期果断决策。
对购房者,刚需群体迎来史上最宽松窗口,买房门槛大幅降低,外环外热点板块如唐镇、莘庄、徐泾、浦锦、梅陇、七宝综合实力突出可以入手;若预算500万以内可关注南翔、杨行、曹路、周康、江桥、泗泾等高性价比板块。
图源:AI
新房近年产品力显著提升,居住体验更好,预算充足者建议优先考虑。但无论新房二手,都应多看多比,选择具稀缺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楼市如同“刀尖舔血”,政策风险高,接盘群体日益减少,建议投资回避。
至于环沪房产,如果是刚需,当然可以考虑,但如果是投资目的,普遍不建议购入。
总的来说,825新政为外环外新房提供定向支持,有助于缓解库存压力和稳定土地市场,但难以根本扭转市场下行预期。
当前上海楼市仍处于探底阶段,政策仅起到阻跌作用,未触发全面反弹。未来市场能否企稳,仍需观察配套落实、价格调整和购房者信心恢复情况。
参考资料:
1、《重磅,苏州连夜取消“限售”!》睿见财经
2、《夸张!新政后,上海楼市,要尽快卖房了!》安居客上海
3、《新政十日,上海楼市的真相是什么?|凤凰观察》凤凰网房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