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黄色的美国大豆田本应是丰收的景象,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弥漫着焦虑与绝望的田野。一位美国农民在TikTok上录下视频,绝望地展示着他这辈子辛勤耕耘的成果——“看看,这是我种出的最好的庄稼!可现在,因为这场关税战,中国不再购买了。它们卖不出去,一文不值,我只能把它们搅碎,然后扔回田里。”
这场始于2018年贸易战的危机,如今已让美国豆农深陷泥潭。彼时,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中国随即以25%的关税将美国大豆列入反制清单,这一举措瞬间扼杀了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自此,中国开启了“去美国化”的大豆进口策略,而美国则失去了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
数据显示,在2023至2024市场年度,美国向中国出口了近2500万吨大豆,这一数字远超出口至第二大市场欧盟的490万吨。回顾2018年前的七年,平均有28%的美国大豆出口至中国,占同期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而到了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比例已飙升至76%,美国仅占18%。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暴跌88%,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
中国为确保大豆供应安全,已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稳固的供应链。通过投资120亿美元参与巴西的铁路和港口建设,将物流时间从45天缩短至33天。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人民币结算以规避美元风险,并与南美国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和质量互认机制。2024年,巴西对华出口大豆高达7465万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71.1%。此外,中国还与阿根廷、乌拉圭签署了1000万吨的新协议,成功打造了“南美三角供应圈”。
在国内,中国的“大豆振兴计划”也成效斐然。2025年,中国大豆产量突破2300万吨,较2017年翻了一番。东北地区扩种1200万亩,耐盐碱品种亩产提升30%。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已从85%降至75%以下。同时,中国推广的低蛋白饲料技术,一年便可减少800万吨豆粕用量,植物基、微生物蛋白等替代品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了对进口大豆的需求空间。
对于美国豆农而言,情况正急转直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合约价格较三年前的高点已暴跌40%。伊利诺伊州的豆农们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每蒲式耳11.3美元的生产成本,对比10.15美元的现货价格,意味着每英亩净亏损近100美元。许多农场恐难以为继。
美国大豆协会在8月19日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大豆种植户正承受“极大的”财务压力。“大豆价格持续下跌,而我们的生产投入和设备成本却大幅上涨。”协会主席拉格兰在信中疾呼:“美国豆农无法承受与我们最大客户进行长期贸易纠纷。”他敦促特朗普在美中贸易谈判中优先考虑大豆议题。
特朗普政府显然感受到了压力。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到原有数量的四倍,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提供高效交付服务,声称这是“帮助中国解决优质大豆短缺”。然而,市场反应冷淡。消息公布后,芝加哥大豆期货仅短暂上涨2.8%,便迅速回落。中国外交部随即明确表示,采购将遵循市场原则,并未有增加订单的计划。
相反,中国在8月29日宣布将从阿根廷和乌拉圭进口大豆的数量翻倍至500万吨。南美国家亦加强合作,投资于种植和运输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从种子到物流的全链条机制。美国试图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合作来弥补损失,但这短期内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的巨大缺口。数据显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整体下滑已对经济造成连锁反应,不仅农民受损,能源出口商也面临压力。
美国曾要求日本在三年内将大豆进口量提高40%,然而日本年大豆进口量仅在300万吨左右,即使全力配合,与中国庞大的进口需求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欧洲大豆市场已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难以吸纳更多美国大豆。而在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国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在积极争夺其他市场的订单,与美国豆农形成竞争。
美国农业高度专业化与机械化的特点,也使得转型之路异常艰难。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虽然降低了人力成本,却也限制了作物选择的灵活性。如价值25万美元的大豆专用收割机和每台30万美元的播种机,一旦改种其他作物,这些专业设备将几乎变得毫无用处。销售渠道的重建同样是巨大障碍。美国农场农产品销售量巨大,改种意味着需要耗费3至5年时间重新建立销售渠道。不同农产品的期货套期保值规则也截然不同,农场主们需要重新学习,每户的成本高达1.2万美元。这些结构性因素,使得美国农民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只能在大豆种植上“一条路走到黑”,即使面临市场流失的风险。
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导致其民调支持率大幅下滑。作为其重要票仓的农民群体,因大豆滞销爆发了强烈不满,直接威胁着他的执政地位。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农民,许多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却开着拖拉机包围州政府,抗议标语上赫然写着“关税就是自杀”,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对关税政策的极度不满和对当下困境的无奈。民主党的媒体也借此机会大肆渲染,通过漫画等形式,将特朗普的关税比作潜伏的害虫,正在悄悄吞噬美国农民的大豆。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表明,特朗普发起的首轮贸易战已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超过270亿美元,其中大豆损失约占71%。拉格兰指出,作为回应,中国开始增加从巴西进口大豆,而美国大豆种植户尚未能收回他们失去的市场份额。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加征10%基准关税及额外关税,对中国商品税率高达34%,叠加前期政策后综合税率接近70%。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自4月10日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同等比例关税。消息公布当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单日下跌超过2%,最低触及980美分/蒲式耳,反映出市场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恐慌。
回顾2018年首轮关税战的影响,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曾急剧下降。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2958万吨;而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骤降至667万吨,降幅高达76.7%。当时,CBOT大豆期货均价同比下降10.65%,而巴西大豆到港成本却逆势上涨6.81%,这归因于中国转向南美采购带来的运输溢价及供需错配。到2019年下半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回升至9536万吨,接近争端前水平,但美国大豆采购量仅恢复至2035万吨。市场开始消化政策冲击,价格关联性重新趋同。
为了防止美国进行大豆转出口,中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目前,美国大豆集中收割期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初,而中美关税二次豁免谈判仅剩59天。时间紧迫,特朗普若想化解美国大豆滞销的困局,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与中国进行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协定。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若想恢复大豆出口,必须取消关税、回归平等协商。中国已通过巴西等国的稳定供应获得了替代选项,美方若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进一步损害自身利益。美国大豆协会警告,失去中国市场可能造成百亿美元损失,三成以上豆农面临破产风险。
贸易战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农业领域。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出口下降,整体贸易赤字有所缩小,但这是以国内价格上涨为代价的。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成本增加,通胀压力上升。特朗普的关税相当于每户家庭多支付1300美元的税负,农业领域损失2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大豆相关产业。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曾发放23亿美元的农民补贴,但大农场获益更多,小农普遍感到不公。如今,面对更为复杂和中国的完善替代供应链,简单的补贴措施可能难以奏效。
中国转向南美以规避美国关税的策略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巴西已成为最大出口国,阿根廷位列第三。中国通过投资南美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桥梁和铁路,确保了供应的稳定。而美国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