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大幅度减持美债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2025年7月,中国单月减持1829亿美元美债,总持仓降到了7307亿美元,是2009年以来的新低。从2022年开始算起,三年时间,中国已经累计减持了5860亿美元,幅度高达45%。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减持?是不是要“对着干”?其实不是。这更像是一场安静但深远的金融调整。面对美国不断加压,比如通过航线权威胁中国,甚至扬言若中国不提供稀土资源,就限制中国航班降落,美国是在用资源问题搞政治施压。
而稀土可是制造F-35战机、导弹、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产品的关键材料,中国掌握着全球近七成的产量,精炼能力更是达到九成以上。
美国的做法,逼得中国不得不以金融手段应对。减持美债、增持黄金,就是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增加“硬通货”黄金的比重。从2024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个月增持黄金,目前黄金储备达到3400吨,全球央行里买得最多的就是中国。
说白了,这是一次主动防御、稳中求进的战略布局。
美国搞制裁,中国用金融组合拳回应
美国想压中国,手段五花八门:一边对中国商品加税,平均关税高达145%,稀土磁体更是直接加到200%;另一边,在稀土上又想“逼供”。但这其实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加税让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暴涨,最后苦的是消费者;在中国市场受阻的美国大豆,眼瞅着订单归零,一批又一批农场直接关门大吉。稀土方面,美国临时拨款想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搞替代供应链,结果专家普遍认为至少得五到十年才能见效——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中国。
而中国这边,不吵不闹,用减美债、增黄金、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等一系列“组合拳”稳稳地回应。比如,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79%降到2025年6月的58%;同一时期,黄金、非美货币、大宗商品等多元化资产占比持续上升。
背后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与其指望别人不“翻脸”,不如提前把风险降到最低。
全球去美元化提速,中国迈稳每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已经从悄悄开始,变成了公开行动:
就连美国前财长萨默斯都坦言:“我们把美元当作制裁工具时,其实是在逼别的国家寻找替代品。”
而中国的行动节奏非常稳:不仅增持黄金的步调控制得当,每月增持20-30吨,避免市场剧烈波动;还通过“一带一路”打通新市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80多个国家,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不是要“干掉”美元,而是有意识地退出一个充满风险的金融体系,寻找更安全、更多元的路径。
总结:不是退场,而是换赛道
这场看似平静的金融变局,其实是一场深层次的全球经济博弈。中国不是在“砸场子”,而是在悄悄“换赛道”:
未来的全球金融,不再是美元“独奏”,而是多货币“合奏”。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说的:“全球货币体系应像交响乐团,需要多种乐器协奏,而不是一把独琴独奏。”
这场金融突围,中国走得不急不躁,但步步为营。真正的大国博弈,看得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