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再出重拳制裁俄罗斯,中国企业意外躺枪
欧盟委员会近日抛出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份9月19日公布的草案不仅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禁令从原定的2027年底提前至当年1月实施,更令人意外的是,制裁名单中赫然出现了12家中国企业的名字,涉及能源贸易和数字资产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加征多轮关税的情况下,美国将中国企业列入对俄制裁名单的情况也未曾出现。欧盟此举,无疑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制裁背后的欧盟困局】
观察人士指出,欧盟内部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以2022年12月的第15轮制裁为例,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曾因不满欧盟对部分企业的豁免政策而行使否决权,最终迫使欧盟修改方案。此次涉及俄罗斯LNG的制裁尤为敏感——欧盟15%的LNG供应依赖俄罗斯,月均进口额高达5-7亿欧元,影响远超此前的煤炭禁令。
匈牙利作为俄罗斯能源的传统伙伴,其65%的石油进口来自俄方。在第六轮制裁谈判中,匈牙利就成功为德鲁日巴输油管道争取到豁免。针对此次LNG禁令,匈牙利政府明确要求欧盟提供7.5亿欧元炼油厂升级资金作为交换条件。欧盟外交官私下透露,许多成员国在政治正确与经济利益间摇摆不定,严重削弱了制裁的实际效果。
【美国因素的深层影响】
分析认为,欧盟此次强硬立场背后存在明显的美国因素。2023年8月签署的美欧能源合作协议约定,未来三年欧盟将从美国进口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但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自美能源进口额仅759亿美元,不足协议年度目标的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美国LNG价格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2-3倍,导致德国等工业强国生产成本激增,居民取暖费用同比上涨近30%。
【针对中企的双重标准】
欧盟指控涉案中国企业的两大罪状是:通过第三国转运俄罗斯能源、提供加密货币服务。但值得玩味的是,根据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开展的调查案例显示,所有进入深度调查的公共采购项目均针对中国企业,已导致中企损失76亿元投标机会。相比之下,同样从事俄能源贸易的印度企业却未受波及,这种选择性执法引发广泛质疑。
【制裁效果的现实考量】
从实际效果看,欧盟制裁恐难达到预期目的:
1. 俄罗斯已成功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洲,2022年对欧LNG出口量下降但全球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2. 中国炼油企业若退出市场,印度厂商将迅速填补空缺
3. 美国能源企业成为最大赢家,其对欧LNG出口占比从2021年的38%飙升至2022年的54%
4. 欧洲LNG接收站建设滞后,储存率已从86%降至70%,面临有气难存的窘境
【能源转型的悖论】
在碳中和目标下,欧盟计划投入7500亿美元进口美国化石能源的做法颇具讽刺意味。与此同时,俄罗斯积极拓展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不仅扩大管道天然气贸易,还持续推进去美元化结算。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使得欧盟逐渐丧失能源定价话语权。
【中国的明确立场】
中国政府始终强调三点原则:
1. 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
2. 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3. 主张通过多边合作保障全球能源安全
专家建议,欧盟若想真正实现能源自主,与其采取制裁手段,不如加强与中方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只会加剧供应链紊乱,最终损害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对话合作才是破解困局的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