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至一年前的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由此拉开了一系列重磅金融政策的序幕。
一场影响深远的“924行情”就此启航。
如今,站在一周年的节点回望,宏观政策的磅礴之力与微观市场的鲜活体验交织,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股市画卷。
从行情启动之初的爆发力,到一年来的持续向上,A股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9月24日,A股以一场气势如虹的上涨,告别了长达三年的熊市,仅至当年的10月8日,上证指数在短短的6个交易日内飙升27%,单日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3.4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拉长时间看,过去一年上证指数累计上涨近40%,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更是实现翻倍增长,市场情绪持续升温,投资者信心显著修复。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注册制全面落地,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股市生态良性循环。机构资金加速入场,外资增持中国资产趋势不改,A股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吸引力稳步提升。
随着市场从突然爆发的普涨格局,转变为鲜明的结构性牛市,这场从去年9月24日启动的行情,正在改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
政策组合拳拉开序幕
“924行情”的启动,离不开政策端的精准发力与协同配合。去年发布会当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紧接着,当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支持资本市场的具体举措上,央行的创新工具与力度尤为突出。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宣布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3000亿元,并明确表示“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我和吴清主席也讲过,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元。”从利率来看,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利率为1.75%,商业银行给客户办贷款时利率加0.5个百分点至2.25%。
同时,央行还首次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活水。
政策的效果迅速在市场成交量上得到体现。国海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胡国鹏指出,2024年全A成交额波动放大,A股单日破万亿元的持续时间一度创2022年以来新高,9月25日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连续65个交易日成交额超1万亿元。在万亿元以上成交量的加持下,2024年四季度市场走势维持高位震荡,支撑了年内全A的整体收涨。
除央行外,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也从不同维度发力,形成政策合力。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从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理财公司和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将进一步支持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
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趋势,引发了市场风格的潜在变化。中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认为,在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的背景下,市场风格可能从“高波动高成长”逐步向“低波动高确定性”演进。核心赛道方面,保险资金偏好金融、消费、周期股,养老金更关注稳定增长的蓝筹股,而公募基金则可能加大对科技成长股的配置,形成结构性分化。随着科技企业现金流与分红能力增强,险资在传统高股息配置之外,正逐步迈向以“类公用事业型”科技股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房贷政策的调整也从侧面为股市提供了支撑。央行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当时预计平均降幅约0.5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层面不再区分首套房二套房,统一最低首付比例全部为15%,各地可因城施策。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924”房贷政策落地一周年,整体落实成效显著。包括首付款降低、房贷利率下降等,直接缓解了购房门槛和家庭财务压力,也促进了各类购房需求的释放。对股市而言,政策通过多渠道形成积极影响。房贷利率下调释放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品企业盈利预期,推动相关板块股价上涨。同时,政策释放稳楼市信号,改善市场对经济预期的信心,吸引资金流入股市。整体上,房贷政策在惠及居民的同时,也为股市提供了结构性支撑。
政策利好的集中释放,迅速转化为市场的强劲动能。9月24日当天,市场全天放量大涨,三大指数均涨超4%,沪指创2020年7月6日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全市场超5100只个股上涨。9月27日,上交所因资金涌入而宕机,资金转而涌入创业板,创业板涨幅超过10%。9月30日,国庆节最后一个交易日,创业板ETF20cm涨停,上证指数大涨超8%。10月8日,沪深两市开盘即上涨超10%,上证指数一度攀升至最高点3674.4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2024年9月至10月,市场迎来“924”行情第一阶段普涨,上证指数从2730点附近快速拉升至3674点,短时间内完成近千点涨幅。
A股上涨的核心引擎变了
如果说政策是“924行情”的启动键,那么科技股的爆发则成为行情延续的核心引擎。
回顾过去一年(2024年9月24日—2025年9月23日),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A股板块流通市值(合计)增量榜单前五位中,通信电子行业占据三席:电子行业市值增加6.897万亿元、电力设备增加2.901万亿元、机械设备增加2.121万亿元、计算机增加1.936万亿元、通信增加1.915万亿元,科技相关板块的市值增长优势显著。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在科技股的带领下,A股从2025年4月开始进入新的上涨周期:市场在3040点附近筑底后重新发力,至8月突破去年高点,创下近4年新高,正式开启“924”之后的第二轮上涨——与第一阶段普涨不同,这一轮上涨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硬科技公司成为最大赢家。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9月23日,创业板指上涨103.5%,科创50指数上涨118.85%,远超上证指数39.03%的涨幅,科技成长赛道的超额收益十分突出。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板块分化的背后,是A股产业周期的深刻更迭。其中两个标志性事件尤为值得关注:一是电子行业总市值历史性超越银行业,成为A股新的“市值霸主”,标志着市场对科技产业的估值认可达到新高度;二是科技股“寒王”寒武纪-U(688256.SH)股价超越贵州茅台(600519.SH),晋升为A股“股王”,这一变化不仅打破了传统消费龙头长期占据市值榜首的格局,更成为行情从“普涨”向“科技领涨”转型的重要转折点。
科技股的强势表现,与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支持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上市公司积极披露使用专项贷款的计划,乔锋智能(301603.SZ)便表示,政策层面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专项贷款等举措,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也推动下游设备更新需求释放——而这些专项支持的源头,正是“924”以来货币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定向倾斜。
回溯政策脉络,去年“924”发布会上,潘功胜就明确指出,货币政策结构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强化对科技创新及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扶持。今年9月18日,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透露,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已扩容至8000亿元,同时再贷款利率下调至1.5%。
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的加速落地也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注入动能。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9月以来,深市公司新增披露的资产收购类重组中,产业并购近八成,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集中在半导体、基础化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计算机等领域。
比如,晶瑞电材(300655.SZ)拟收购湖北晶瑞股权,标的主营高纯化学品业务,用于半导体领域中的清洗、蚀刻、成膜等制造工艺环节,是半导体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交易有助于提升高纯化学品产量,增强上市公司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的竞争力,为打造高端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支撑。赛力斯(601127.SH)以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二者同属智能汽车产业链,标的公司的智能制造能力与赛力斯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形成协同,有望助力赛力斯快速实现生产基地从租赁到持有的模式转型,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
当问及行业分析师对过去一年科技股行情的感受时,有分析师认为,主要还是AI硬件产业链在海外巨头投资和国内政策扶持带动下的业绩预期快速成长;还有分析师表示:“政府补助+定向窗口指导,直接支持了国内几个龙头的起飞。”
对于科技板块的行情逻辑,国泰海通证券称,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叠加产业周期回升,支撑科技板块行情展开。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其预计科技产业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与此同时,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加快落地应用。政策和技术双重催化下,科技板块基本面有望向上。
中国市场风往何处吹
随着“924行情”进入周年节点,国内外流动性环境的边际宽松,为A股后续走势提供了更有利的宏观背景。2025年9月22日,“一行一局一会”再度齐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回顾过去的政策实践,进一步明确了当前的政策导向与市场环境。
潘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人民银行按照中央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举措,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从实际效果来看,“924”以来的政策发力不仅提升了宏观流动性,更关键的是扭转了此前市场的悲观预期,形成政策层面的“看跌期权”,显著降低了股市下跌风险;而市场层面的积极反馈也持续涌现,春节期间AI领域的Deep Seek横空出世为科技赛道注入活力,随后创新药、军工等新兴行业也先后迎来类似的“Deep Seek时刻”,进一步打开了市场上行空间。
吴清表示,去年9·26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财政、金融、产业等一揽子大力度、超预期政策扩围增效,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等,有力支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一批现象级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产品相继出圈;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快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在国内政策保持积极的同时,国际货币政策环境也出现了有利于A股的新变化。美联储在9月议息会议上决定降息25个基点,引发全球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关注。对此,潘功胜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基于当前国内外流动性趋于宽松的态势,机构纷纷给出积极研判。中金公司分析,由于美国与中国流动性都边际上趋于宽松,且距离11月中美谈判下一轮截止日期尚有时日,未来1—2个月可能是流动性宽松交易的窗口期,为中外股票、黄金、美债等大类资产提供相对有利的宏观环境。
对于A股后市,中金公司进一步展望称,今年A股开年表现与2013年有相似之处,但宏观背景和2013年有较大差异,当前稳增长政策力度较为积极,有助于继续改善投资者信心,全年A股整体表现有望明显好于2013年。结构上,结合景气、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考量,当前科技成长的结构性行情中短期仍有望延续;并购重组、破净、化债、以旧换新等政策受益领域也有望有相对表现。
国泰海通证券则从政策转向的视角给出解读,其认为,“924”以来,宏观政策的重点转向治理通缩,2025年政策定调为史上最积极。“924”以来宏观政策基调已明显转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2025年政策基调最为积极,明确提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此外还明确提到“稳住楼市股市”。可见924以来政策目标已逐渐从“量”转向“价”。
展望接下来的中国市场,吴清在此次发布会上释放了明确的改革方向: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