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中年危机是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只不过自ChatGPT发布后情况似乎变得诡异起来,也许35岁危机变成25岁危机了。
并且,这里的“25岁职业危机”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来自美国的一篇经济学研究报告:
论文地址: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5425555
标题:Generative AI as 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U.S. Résumé and Job Posting Data.生成式AI作为资历偏向型技术变革:来自美国简历和招聘数据的证据
LLM是否对大龄(资历深)的员工更加友好: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数据的证据。
从数据层面来看,该报告是非常厚重的:
覆盖时间:2015~2025年;
样本量:28.5万家企业 + 6200万员工 + 2.45亿条招聘信息;
因为报告是以数据结论做推导,所以作者本身并不带一丝情绪,而数据推导出来的结论是:
生成式AI正在以一种“资历偏向”的方式重塑劳动力市场,即对初级员工的影响远大于对高级员工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它的几个核心点:
一、初级岗位减少
首先,论文尤为关键的数据发生于2023年Q1:采用 AI 的企业相较未采用者,初级岗位雇佣显著下滑;而高级岗位仍然上升,这一下滑主要来自放缓招聘而非裁员增加。
而后论文进一步指出,各大行业均出现初级岗位下降,但冲击最剧烈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我这边比较关心具体对他们什么工种影响较大,但报告里没有这方面数据,如果基于论文给出的资历偏向与LLM擅长方向,不难得出结论,以下工种会很危险:
客服/售前咨询;
电商内容运营;
销售支持/初级销售;
并且,这不是猜测,也是我的实践。
我的实际经历:
之前我给一家公司做了一套AI客服系统,业务方给的反馈是,2年可以节约1000万,而这1000万的组成却非常尴尬,AI客服大幅提升了客服团队效率,之前200人的工作只需要50人了:
而且老板想进一步压缩这个团队,只留下管理层和最熟练的几个客服,所以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AI被引导到了裁员,这很无奈,但无可避免。
并且,这里补充一组数据:在我们去年做AI+管理过程中深度接触了10多家企业(中小公司),AI增效的结果几乎全部指向了裁员,具体岗位以客服、中后台人员(HR、财务)为主。
只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
为什么不全部裁完;
为什么中美这里有些差别,我们是裁员、他们是放缓招聘;
这里的答案是比较简单的,首先是害怕事故,如果客服全部开完,一旦出AI事故,业务会陷入几乎停滞的状态,留些人手相当于买个保险;
其次是需要持续优化,AI客服的核心是SOP,公司需要企业里面最资深的客服持续优化、迭代SOP,人工客服在这套AI系统之下逐渐演化成了业务专家和标注师;
换句话说:当前增加高级岗位的因素,可能是积累更多的算法和数据,直到能够干掉他们。
最后,中美差距首先来源于模型差距,在DeepSeek发布前,美国基模领先我们至少一年;
另一方面,市场行情的因素也很重,比如公司业务增长成倍的增长,我们也不会裁客服团队,而是维持规模,用AI赋能让他们做更多的工作了。
二、中等院校成最大受害者
研究发现,AI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U型”模式,映射到关内的情况就是:双非本科毕业生受影响最大,而985、211大学的毕业生和专科生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精英毕业生通常从事需要复杂的非结构化工作,这些高级技能目前仍难以被AI取代,因此他们与AI形成了互补关系,甚至能利用AI进一步放大其创造力。
低学历人群可能从事体力劳动或非知识密集型工作,例如吉祥三宝、滴滴、外卖。这些工作与AI的知识工作能力重叠度较低,因此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
中等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则恰好处于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他们的工作内容包含了大量重复性的、基于规则的、很容易被AI替代的部分,比如数据录入、初级报告撰写、客户信息整理等,当前企业愿意为这部分工作付费的意愿越来越低了。
所以,这里结论就是:低学历人群该感到庆幸咯?那当然不是了,AI时代导致的马太效应,可能会轻易的击垮一批人!
这意味着:中级选手还有努力空间,而初级选手更难出头了。
三、AI→马太效应
前几天,粉丝群里有个同学想买个公众号,开始写文章做输出。
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马上就出现了:可以用AI帮写啊,日更会变得非常简单!
这是一个事实:AI写文章、AI小说、AI讲故事、AI文生图已经变成每个人唾手可得的能力,而他提升个人效率在10倍以上!
高手的陪练工具
其实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说:AI是一个好帮手,因为他们是真的需要去与人对话。而真实情况下是不会有那么多厉害的人,有那么多闲工夫有兴趣讨论你的事情,除非付费!
所以,对于高手来说,AI成了最好的陪练工具。
他们事实上也不需要AI给正确答案,因为这批人自负且固执,他们只是需要AI给出反馈,他们会从这些反馈中找到一些可以激发自身灵感的点。
其次,在搜集资料方面,AI会节省他们大量查阅或者验证的时间,如果没有AI,验证资料质量的时间会吃掉他们创作时间的2/3!
所以,对高手来说,AI真的可以提高他们的输出效率!至于输出质量/水平,AI其实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中手的兴奋剂
对于一般玩家来说,AI是个取巧的工具:
AI能轻易产出自己能力值上限的作品;
偶尔调教得宜,AI能产出突破上限的作品,甚至达到高手领域;
对他们来说,AI表面上是工具,实际却可能成为一场能力透支的陷阱。
轻易得到的提升,往往代价高昂,而这种代价不易察觉,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在内卷中逐渐被淘汰,除非他们刻意的提升自我。
AI让效率成为标配,却让能力成为稀缺,AI又不是谁家的老婆,谁用都是用,其结果是:所有中级玩家都背上了外挂。
如文案、数据分析、简单问题解答,原本依靠这些技能区分彼此的玩家,如今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但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真正“练过”的人,而不是看似效率更高的人。因为轻易得到的,不属于自己,而AI会让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AI可以瞬间解决很多中级选手的难题,但这种解决并未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体系:
一旦脱离AI,他们会发现,自己面对复杂问题时仍然力不从心;
就算是依赖AI,他们也未必能真的具备应变能力,因为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AI让中级选手觉得自己变强了,但这是包装的结果,并且大家都可以包装。
包装的后果是忽视锤炼与内省,缺乏稳健的个人知识体系,这只会让他们与高手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并且,在AI时代,成为高手的标准会被大幅提升:不再是高效率的执行,而是体系化思维下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中级选手如果缺乏足够的“千锤百炼”,将永远难以跨越这个门槛。
所以,厚积薄发的时代没有结束,相反他的标准更严苛了。那些能够抵住诱惑,持续深耕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换句话说,中级选手要进阶,需要关注的是非AI的能力,而这对基本功是有一定要求的。
初级玩家,你不存在了!
对于初级玩家,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初级玩家被AI消灭了!
AI降低了门槛,小白玩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快速伪装成中级人员:
通过AI生成高质量的文章、代码或设计,小白玩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中级选手的工作成果。
小白玩家不需要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只需学会如何使用AI工具,就能看起来像全能型选手。
所以,未来没有初级玩家的生存空间了,有的只是中级玩家生存空间进一步的压缩,高手以下的人员差距正在急剧缩小。
传统路径中,初级选手需要通过基础技能的积累、犯错和学习逐步成长为中级选手。而AI的加入,直接缩短了这个过程:
小白玩家无需亲自锤炼基本功,AI完成了许多重复性任务,这让初级选手“看起来”消失了。
最终所有人都开挂的情况下,中级选手的标准和竞争门槛自然也随之提高。
但这不值得高兴,因为小白玩家生存条件更为苛刻。
小白玩家虽然可以短期依靠AI完成任务,但长期来看却难以内化真正的能力:AI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小白玩家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换句话说,小白玩家的试错成本变得更少了,企业对新人的态度会进一步苛刻。
所以,以后小白玩家想要学到这一切(之前企业提供的试错机会),很可能以后需要自己花钱去体验了,在这个场景下:
学校一方面需要开设AI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他们其实更应该模拟公司,开设那种一年为周期的离开AI的工作体验,这会加快他们的过渡时间。
否则,这批同学可能真的要永远陷于无休止低端的体力工作了。
四、结语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第一批深入接触AI的实践者,我不得不感叹:AI真的来了,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宏观数据冰冷地揭示了“资历偏向”技术变革的趋势:初级岗位收缩,高阶思维溢价;而在微观层面,AI像是一副外挂,加速了个人能力的分化。
最终结果是引发强烈的马太效应,加速形成新的能力金字塔:
稀少的一代宗师;
少量的高手;
众多的中级玩家;
庞大的不明群众;
在AI时代,更需要厚积薄发,但外挂带来的却是急功近利,走捷径的结果,很可能是平庸的死胡同。
而如何知道当前的能力是自身的还是AI所带来的呢?答案是脱离AI,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进一步,各位要思考,AI+高手与AI+一般玩家的根本差异在哪里?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本差距在于: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体系。
什么是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就是你对一个项目、一篇文章、一段代码好坏的理解,和可以提出的意见。
而高手的评价体系是宏观而微观的、是触类旁通、是一以贯之的,是旁征博引的。举个例子:
高手会知道《瞬变》的知识框架与OKR是一致的;
高手会知道OKR的根本是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信息通道的打通;
高手会知道复盘难以推动的关键与《经济学十大原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手会知道传销体系的成功在于上升通道、信息通道与企业文化的联合结果;
……
在这个基础上,AI给了你一个结果,他也说得头头是道啊,而是否具备对AI输出的好坏判断,以及修改建议,是区别高手与一般玩家的关键。
举个例子:高手不会认为内容越多越好,他们会遵循第一性原理,而如何从AI的回答中,剔除那些正确但好像有用,其实无用的部分,将是大家急需修炼的内功。
最终,AI给的是选择,至于如何抉择,依旧还是要靠自身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小钗,作者:叶小钗
上一篇:创指收涨超2% 全市场超4400股飘红 创指今日涨幅 创指再创反弹新高分析
下一篇:美赞臣受邀参与全国营养科学大会 创新成分乳脂球膜十年科研创新历程获业界高度认可 美赞臣中国活动 美赞臣营养国际高峰论坛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