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华稀土政策恐重蹈石油限价覆辙
据路透社最新披露,七国集团(G7)与欧盟正在密谋一项针对中国稀土资源的限制措施。该计划包含三个关键内容:设定稀土最低价格门槛、考虑对中国出口稀土加征关税,以及研究对华征收碳关税。这一系列举措与三年前G7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的价格上限政策如出一辙。
回顾2022年,G7为削弱俄罗斯能源收入,曾对俄石油实施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俄罗斯迅速找到替代保险方案,80%的石油出口成功规避管制;中印等国加大采购,使俄石油出口总量保持稳定;更关键的是,限价接近俄方成本价导致供应中断,引发欧洲能源危机。最终国际油价飙升至125美元,欧洲民众能源账单暴涨,G7内部出现严重分歧。
如今G7试图将这套失败方案复制到中国稀土领域,却忽视了几个关键差异:
首先,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控制着全球60%的稀土矿产,更掌握着92%的精炼加工产能。与石油不同,稀土在新能源、风电等战略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拥有从开采到提纯的完整技术体系,这是俄罗斯在能源领域都未曾具备的优势。
其次,稀土供应链更为复杂。西方国家虽试图重建稀土产业链,但面临技术瓶颈和建设周期长的困境。美国芒廷帕斯矿虽已重启,其精炼产能仍严重不足;欧洲多个稀土项目尚处规划阶段,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值得警惕的是,G7此举暴露出其政策思维的僵化。在经历石油限价政策的失败后,西方决策者仍未吸取教训,继续迷信行政手段可以扭曲市场规律。这种霸权思维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稀土市场动荡。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稀土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技术、成本和规模的多重优势。任何人为的价格干预都难以撼动这一现实。G7若执意推行该计划,很可能再次陷入政策反噬的困境:既无法降低对华依赖,又会导致本国制造业成本攀升。
当前,全球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稀土需求持续看涨。在这种背景下,G7与其费尽心机制造贸易壁垒,不如务实推进国际合作。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筑墙设垒终将损人害己。后续事态如何发展,我们将保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