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Li Yuan,编辑:郑玄,原文标题:《把我的第一次日本旅行,完全交给 AI 是什么体验?》
临近十一了,还有人在临阵磨枪,抓紧最后的时间做旅行攻略吗?
虽然笔者不建议任何人这么做,但这阵子笔者进行了一次极限尝试————什么攻略都不提前查,就靠AI,看看一趟出国旅行能走到哪里。
笔者选择了一款叫AI旅行助手的app来进行了我的主尝试,它号称不仅能替用户生成旅行攻略,还能在行程中帮忙预订餐厅、酒店。
自2023年大模型开始「秀肌肉」以来,AI做旅行搭子一直是不少大模型宣传自己能力的重点场景,可真正跑出来的现象级旅行App却不多。笔者想试试,只靠AI旅行,到底行不行?
一句话概括结果吧:一趟旅程下来,感觉AI有点用,能看见潜力,但是距离人类地陪这样的「完全体」还差得远。
AI成为完全体的旅行搭子到底还差什么?笔者的这次体验,也许能说明一二。
01、AI旅行攻略,图文并茂,但是颗粒度不够细
对笔者来说,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让AI帮我做一个攻略。
笔者之前使用ChatGPT的深度研究功能做过旅行攻略。攻略本身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即使我回答了一些GPT反向向我提的问题,感觉上还是不是很像一份个性化的攻略。
更多的感觉像是AI判断出我喜欢什么之后,直接给每天筛选出了三个景点。
我也用AI旅行助手试了试。
两个app相对来说的体验比较像,都是利用大模型的思考能力,对你进行一些反向提问,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一些目的地景点。
AI旅行助手在这里有一个小巧思,把大模型的简答题变成了选择题,直接点选,点选本身比较轻松,因此笔者也用更短的时间顺利地给出了更多的信息。
点选完成之后,大模型直接帮我生成了一段更加详尽的prompt再交给AI思考——从我最初简单写的50字左右的prompt扩充到了600字左右,开始自己进行了搜索和思考。
可以看到,它把我的行程拆成了每日规划、餐饮选择、预算分配等多个类目,挨个进行了搜索和分析。完全没有做攻略的笔者,看着它在后台忙碌地「查攻略」,心里确实多了几分安心。
大概四十分钟之后,AI给了我一份十分详尽的攻略。
相比于GPT,好的地方显而易见——图片更多,排版更好,哪些景点从视觉上能让我种草,更一目了然。
整个攻略也更长,包含了具体到时间段的行程规划与路线安排,介绍了必打卡的景点和体验,提供了细到店的价格的美食和纪念品推荐。根据我的个性化情况,甚至安排了要进行哪些夜间文化体验和预算分配。
我很快就得出了行程的大致骨架:路线怎么走、去哪些地方——比如皇居和银座可以放在一天。需要做哪些行程准备——皇居不需要预约,而晴空塔建议提前网上买票。
连每一天吃饭的地方都给了位置临近的店名推荐,包含是否需要排队和人均价格的信息。
不过,这份攻略我最后用了多少呢?实际答案是,用了,但并不多。
我最后导出了它推荐的行程——软件里有一个功能能直接最后在地图上看到当想要取得所有地点,但仍然需要对行程进行大量的个性化编辑——包括给行程里添加一家当地的桌游店打卡。
我承认,这倒不是AI的错,在看到行程之前,我确实不记得给AI提这个要求。不过,在这里,我发现规划仍然变得复杂了起来。
在我的行程中添加一家我想去的桌游店,到现在也并不是AI非常擅长的事,还是得严重依赖传统软件——看评论、确认是否有英语环境、查Meetup上的活动日期等等。这些AI目前还做得不好,或者说即便能做,效率也并没有传统app高。
而在个性化探店需求之外,笔者看到AI给的行程,最后最大的感觉,竟然是有点缺乏实感。
人往往是通过搜索、比较,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境(context)。而当这个语境还没建立起来时,AI直接抛出结果,我反而很难直接信任或采纳它推荐的任何一家店。
在今年,笔者其实已经常常使用类似的深度研究功能了,在非旅游场景,我通常对AI给出的回答还是比较信任的。而旅游场景——当天真的要去了而我并没有看过其他人类攻略的情况下,我看到这样一份攻略,突然有点犹豫。
AI的快速攻略好像一份精致的预制菜,我好像迅速地「饱了」,但是满心期待AI提效的我,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后,困惑地发现,我好像更喜欢有点人味儿的攻略。
02、带着AI游东京:AI代订最实用,无缝的语言体验比想象中的难
攻略在手,笔者对大致的行程规划已经心中有数。接下来,便是在东京的实地体验。
自从ChatGPT出现之后,笔者一向使用AI翻译各种材料,十分好用,所以笔者在此次旅行中,最为自信的是无缝的语言互通的感觉,不过这部分意外成了翻车的地方。
无论是哪款翻译软件,都无法绕开一个略显笨拙的交互:将手机递到对方嘴边。
这不仅打断了沟通的自然流畅感,更重要的是,慢。往往是对方的话音刚落,笔者还没来得及按下录音,沟通的关键信息就已经错失。这种体验上的延迟和尴尬,让笔者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或许全程录音、即时做显示的AI硬件确实还有它的机会。
正是在实时翻译的笨拙体验对比之下,AI旅行助手的「AI Agent代打电话预订餐厅」功能,才显得格外实用。这几乎是笔者本次体验下来,认为最有价值的功能。
日本的许多餐厅都采用预约制,而打电话预约这个场景,对于外语能力有限的游客来说几乎是无解的。(尤其是在日本,笔者深刻感觉到许多店店员的英语真的非常堪忧)。
而打电话预约,则是最难使用翻译软件的场景——游客总不能一边在手机上打电话,一边开另一只手机进行翻译。
AI旅行助手的「AI Agent代打电话预订」则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
点进去之后,只需要输入店名和需要预定的时间,AI旅行助手就会直接用餐厅人员最熟悉的语言直接咨询帮忙预定。
虽然实际体验下来。感觉这个功能还有优化空间——在一次体验中,笔者尝试预定了一家餐厅,虽然发现这家店其实无需预定,但AI反馈的这个信息本身,就帮我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让我可以直接前往,这同样是一种效率的提升。
相比之下,AI旅行助手提供的另一个功能,稍显用力过猛。
在点餐环节,AI旅行助手提供了一个AI翻译菜单的功能,拍照日文菜单,能够直接生成一个全新的带有图片的新UI界面。
在大部分场景下,它似乎并不如直接用手机拍照翻译来得快捷,后者的翻译结果也更能与实体菜单一一对应。这种「慢」对于笔者这样的「i人」来说,尤其致命——让服务员在一旁等待AI生成一份全新的菜单,无疑增加了一份不必要的社交尴尬。
当然,这个功能只是尚未进化到它的「完全体」,笔者了解到,它的理想形态应该是在用户选择完菜品后,能一键生成一段可以直接展示给服务员的日语点单文本。只有这样,AI才算真正完成了从「翻译」到「辅助行为」的效率闭环。
这一趟东京之行给我的最大感受也正在于此:当下的AI,确实已经抹平了旅行中的许多硬性障碍。即使一句日语都不会,靠着翻译软件,你也能完成点单、问路、购物这些基本操作。但这仅仅是让旅行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行」。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是如何从「可行」迈向「无缝」。
而对于任何与语言交互相关的功能而言,「无缝」体验的核心,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极致的实时性。任何以牺牲速度为代价的炫酷功能,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中,最终都可能沦为一种体验上的负资产。未来的AI语言应用,必须快到让人忘记它的存在,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旅行方式。
03
AI旅行的下一步:
从虚拟攻略到物理世界的行动
在此次旅行开始前,笔者对AI旅行的最大想象,是它能为我生成一份完美无瑕、无需动脑的攻略。然而在东京街头亲身体验之后,我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
AI做攻略的诱惑力很大,但它似乎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自己规划的过程。因为对我们来说,一份真正实用的攻略,是在搜索、比较、权衡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个人「语境」(context)的产物。AI直接给出的「标准答案」,往往因为缺少这个过程而难以让人完全信任。
喜欢做攻略的用户,原本可能就是对个性化行程要求比较高的用户。更难以想象这类用户,能够盲目地跟着任何一个攻略去旅行——无论AI生成的还是别人走过的。
不过AI的攻略,仍然可以作为非常好的第一步产品来使用——正如现在很火的AI编程可以先给你生成一份有问题的代码,你在上面继续修修补补就行。
除此之外,在「做攻略」这个存量市场里,AI似乎仍然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壁垒。像Google Maps和Booking.com这样的应用,在路线规划、信息查询和用户评价上已经做得太好,体验极其成熟。AI想要在这些基础功能上超越它们,难度极大;而想要调用它们的数据,又会撞上「信息孤岛」这堵高墙。
但是,当我们将目光从虚拟的行前规划,转向真实的物理世界时,AI的机会似乎豁然开朗。它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告诉你「该去哪」,而在于当你身处异国他乡时,帮你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
这次体验中,最有价值的并非那份70分的AI攻略,而是AI Agent代打的那个订餐电话。这完美地解决了一个典型的旅行痛点:你拥有信息(想去的餐厅),却缺乏行动能力(语言不通无法预约)。这正是AI能够大展身手的地方——它跨越了数字信息与物理行动之间的鸿沟。
在这次旅行中,笔者也对「AI旅行助手」这款App的背景产生了好奇。深入了解后发现,它的开发者,正是我们印象中专做旅行攻略的社区——马蜂窝。
目前,他们做了很多AI方向的探索,还有不少笔者没来的及体验的,包括AI酒店砍价,或者把一整份旅行攻略一键转成播客。
一次旅行下来,笔者觉得他们的有些尝试,方向其实很对:AI的价值不只是停留在「生成一份计划」,而是要真正帮助旅行者跨过去,从想法和纸面,走到现实世界的行动。
尽管这条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回看整个体验,以AI旅行助手为代表的AI旅行应用确实已经比一两年前的同类产品体验好了太多。它成功地抹平了旅行中的一些硬性障碍,让「不做攻略出门」从一个鲁莽的冒险,变成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AI时代就是如此,看似没有太多变化,但实际已经走过沧海桑田。对于那些有出行需求,又苦于繁琐规划的人来说,这款App值得一试。它或许并不完美,但它所代表和探索的方向——赋能旅行者在物理世界的每一次行动——可能就是旅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