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海南华铁(603300.SH)公告终止其全资子公司与杭州×公司签订的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要知道,早在今年3月这个大单被公告后,该公司股价连续走出三个涨停。而现在这一大单被取消,节后若干跌停很可能难以避免。好笑的是,大单“喜报”出来的同月,就曾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公司算力订单随后被取消的传闻是否属实,公司明确否认并指责这是“市场谣言”。时隔半年后,公司却正式公告确认当初的“谣言”成真,这种前后矛盾的信息披露令人错愕。
这种“先否认后承认”的信息披露模式并非海南华铁第一次玩。2021年,该公司(那时还叫华铁应急)就曾因矿机采购信息披露不及时而受到上交所通报批评。此次故态复萌再次引发监管部门快速反应,上交所于9月30日当晚即向公司下发监管工作函,就重大合同终止相关事项明确监管要求,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与其“董、监、高”。
实际上,海南华铁一直以来的主业与算力并不相关。至于是否真的存在杭州×公司这家公司,市场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该公司在成功“蹭上”算力热点之后,股价获得短期提振。当初的公告预计合同平均每年会为公司带来约7亿元营业收入,将显著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这显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身在全新领域的能力储备与市场接纳度,对背后的风险却轻描淡写——仅提到“算力合同对应的设备尚未采购”,可能面临“采购难度加大或供应商无法持续稳定供货的风险”。该公司解释终止合同的原因是“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已较签署时发生较大变化”且“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这一解释近乎黑色幽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算力即生产力”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布局算力领域,导致当前算力市场充斥概念炒作。从行业整体看,算力市场又确实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风险。一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算力中心项目,企业也争相布局算力租赁业务,导致供给短期内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真实的算力需求却受到技术发展、商业模式、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未必能匹配供给的增速。
此外,算力产业的商业模式也面临考验。与传统的设备租赁业务不同,算力服务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运维水平、资金实力都有更高要求。虽然海南华铁曾表示会采购芯片、服务器等算力设备,搭建智算中心,为AI大模型、自动驾驶、游戏传媒等领域客户提供智能算力租赁服务,但显然这不是该公司可以一厢情愿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还有上市公司如何把握信息披露的边界与节奏。一方面,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战略灵活性,不宜过早披露尚未成熟的项目细节;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商业机密”为借口隐瞒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海南华铁在算力合同事件中似乎未能找到这一平衡点。在监管及时介入之后,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性问题相信很快会有个说法,一旦被监管部门认定之前公告内容造假或受公开谴责,投资者可以“组团”向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人索赔。 □ 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