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再次上演,而这次背后却牵扯出对华政策的急转弯,局势比表面看上去更为复杂。正当中国人民欢庆国庆时,美国的联邦政府却因两党政治斗争陷入停摆,而特朗普团队在这个尴尬时刻突然对中国释放善意,这一连串举动背后的战略考量值得深思。
这次政府停摆的直接原因是参议院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但根本问题却是美国政治体系的病态化。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医保、移民政策等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双方将预算谈判当作选举工具——拨款问题不再仅仅关乎民众福祉,而是双方争取利益、加强权力和增加选举胜算的手段。结果是,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关停,经济数据发布遭到拖延。
这样的局面并不新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因两党分歧而停摆已超过20次。但这次的停摆有些不同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这个时刻急忙向中国伸出“橄榄枝”。这一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当前的困境。
特朗普政府此时对中国示好,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动机。一方面,停摆已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特朗普急需转移注意力,塑造“我们正在努力维稳”的形象;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知道,中国手中有许多牌可以打。如果中国在贸易、金融等领域采取行动,可能让这艘已经开始漏水的美国巨轮彻底沉没。更为紧迫的是,特朗普所在的农业州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贸易战,许多农业州损失惨重,部分大豆农场的亏损超过了45%。这些地区的选民曾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如果他们转向,可能会对特朗普的连任带来致命打击。因此,特朗普此时的示好,其实是一种政治生存策略,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外交转变。
面对美国的内乱,中国则展现了战略定力,选择不趁机落井下石,而是继续稳步前行,保持自己的节奏。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贸易多元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缓冲垫。
其次,金融独立性也在稳步推进。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降至多年来的新低,减持美债的举动既冷静又坚定,显示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独立性。
另外,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因政府停摆而受限,上海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潜在新枢纽。
美国政府的停摆不仅仅是一场国内的政治危机,它还暴露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内在矛盾:
首先是外交缺位的风险。如果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等涉外部门实施大规模裁员,可能导致美国外交决策的断链,甚至出现误判,特别是在一些热点地区。
其次是全球治理结构的重构。由于停摆,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受到限制,这将加速全球治理体系的多极化进程。
此外,美国经济秩序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政府停摆导致的“数据真空”和“政策失焦”现象,将推动其他国家加速去美元化布局。
美国政府的停摆正好揭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迁。在政治极化、功能失调的美国和稳步前行、注重长远规划的中国之间,竞争仍将继续,但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的较量不再是比谁更强势,而是比谁能保持更长久的定力;不再是比谁的声音更响亮,而是比谁的眼光更远。
虽然美国政府的停摆最终会结束,但它所揭示的战略态势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混乱与秩序交替的过程中,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加速形成。而中国,已经在这场全球变局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