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试图通过这些措施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不过,在美国国内面临严重政治危机的情况下,特朗普能否成功执行这些计划,依然是个大问号。
在新一轮中美经贸会谈之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管制,特别是对那些在美国“实体清单”上的企业以及其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厉的出口限制,预计会波及到数千家中国企业。中国方面立即表态,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并表示会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然而,在中国还没有正式采取反制措施时,美国国内的局势却发生了变化。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美国政府将在9月30日午夜耗尽资金,而共和党与民主党未能就政府资金继续注入达成协议。美国国会两党领导人在与特朗普会晤后表示,双方分歧巨大,谈判几乎没有进展。这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可能面临停摆的局面。如果政府停摆,美国约80万名政府员工将被迫无薪休假,特朗普原本设想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将难以实施。
更为严峻的是,特朗普的其他政策也将受限。例如,打击非法移民、加征关税等政策都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执行。如果政府停摆,这些计划也将受到影响。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了政府停摆的严重后果,否则他也不会主动与民主党领导层进行谈判。不过,民主党这次并不轻易让步,他们提出的条件是,除非特朗普政府同意延长今年年底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补贴,否则不会支持继续向政府拨款。谈判结果并不乐观,双方没有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停摆的问题,事实上已经在过去几十年内多次发生。自1980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经历了14次停摆危机,每次危机都成为了两党博弈的筹码。虽然停摆危机可能导致政府职能暂时瘫痪,但两党之间还是会达成妥协,因为长期的停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单是每周损失70亿美元就足以让两党产生压力。过去每一次政府停摆,最终都以两党妥协收场,唯一的区别就是总统需要做出多少妥协。
然而,特朗普此次面临的难题并不仅仅是政府停摆,更在于美国对华政策与现实情况的矛盾。中美之间的经济博弈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两国关系紧张,而特朗普政府却一边出台极为严苛的对华政策,一边又在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纷争,内部分歧不断。美国政府在推动对华遏制政策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的政治极化和妥协缺失,民众对政治争斗的厌倦情绪也日益加重。正如央视新闻所指出的,频繁的政府停摆暴露了美国政治的严重分裂和妥协能力的缺失。
特朗普政府的内外困境也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华战略。美国对内的政治分裂、对外的激进立场,使得美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显得极为不协调。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让美国的传统盟友感到不满,还加剧了对国际关系的冲击,甚至连美国军方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声音。如今,美国的“政府停摆风波”正是这些政策的直接后果。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商务部宣布的出口管制措施可能面临重重阻力,未必能够如特朗普所愿顺利执行。与其继续在对华政策上做出虚张声势的举动,特朗普或许更应关注如何解决美国国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他的“遏华战略”很可能沦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