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的AI应用,慢得超出想象。
2025年已行过半,人工智能在中国旅游行业的应用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从最初的概念探讨到如今的规模化落地,AI技术正在切实改变着这个行业的运作方式。无论是旅行者的计划制定方式,还是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在经历着一场静默但深刻的变革。
9月11日,在2025环球旅讯峰会【住宿业峰会】论坛上,DTalk.org创办人顾青就环球旅讯推出的《2025下半年AI旅游应用趋势洞察报告》展开主题演讲,着重探讨了旅游企业在AI内部落地方面的挑战和趋势。
此份报告来自于3000份样本调研,囊括了酒店、航司、景区、旅游科技等多领域企业,按企业规模分为千人以上、500-1000人、50-200人三档,调研对象以握有决策权的管理层和销售应用人员为主。
以下是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大家好,我是DTalk.org创办人顾青,做了三十年互联网,基本从搜索引擎到现在OTA的产品都做过,今天和大家聊聊旅游行业AI应用的趋势与破局之道。
在讲趋势前,我先抛个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真正推动AI在企业落地的,往往不是CEO,而是基层员工。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高层战略往下落到具体业务场景的时候,一定是要激励基层员工去拥抱AI。
第二个,我们谈AI旅游应用,首先要厘清概念,别混淆传统AI与生成式AI。2017年以前的人工智能是传统的机器学习;2017年谷歌《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发布后,“生成式AI”时代开启,二者能力边界天差地别。现在很多人谈AI时都了混淆这一概念,直接导致企业应用定位偏差。
回到AI的应用趋势,第一个有意思的点是,2024年上半年53%受访企业称“在用AI”,下半年仅增至54.1%。虽然媒体天天报道有新模型出来,但那都是C端的,很少有人关注B端现状--企业内部的AI应用,慢得超出想象。
具体来看,从上半年到下半年,大型企业的AI使用率在下降,从80%到降到74%了,只有中型企业在往上跑。原因在于大型企业经营年份越长、业务越成熟,AI转型的成本和代价越高。
从企业类型来看,不同领域的旅游企业的AI应用率呈现明显的三级分化。
第一梯队为以航司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领域,凭借扎实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AI渗透率远超其他领域;
第二梯队以商旅企业与旅游科技公司为代表,他们对新技术敏感度高、决策链条短,采纳速度快;
第三梯队则差异较大,OTA、旅游局/协会、景区/乐园正处于积极追赶阶段,酒店、旅行社/票务代理明显落后,租车及MICE公司甚至尚未起步。
这种分化表明,AI技术应用程度与行业的技术积淀和业务标准化程度高度相关。以租车公司为例:
Waymo已是旧金山第二大出租车服务商,运力仅次于Uber,但传统租车公司内部AI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造成缓慢的原因,还需要大家继续挖掘。
从所有制看,央企与外企AI使用率较高,但逻辑迥异:央企源于国家对自主可控系统的要求,过去一年采购大量AI一体机等设备;外企则受总部全球技术战略推动,落地速度快。
但必须明确,我们所调研的企业,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础员工,都是个体在用AI,不等于企业内部已经跑通了端到端的AI工作流程。
值得欣慰的是,企业对AI公司合作的风险度可能越来越小。原因是早期的一些风险认知修正后,大家可能更愿意跟AI公司合作了。
但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地缘政治、政策变动可能冲击AI供应链。
比如Anthropic已公开不向中国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若某模型突然停服,线上业务可能直接停摆。调研显示,超50%企业认为“外部政策与市场环境”对AI技术应用的影响比较大。
从应用方向来看,76.3%的企业将AI重点转向内部运营提效,需求比上半年更多;但某些场景的应用率却出现下降或停滞。
门店运营管理从21.3%下降至11.9%,核心问题无外乎两点:要么ROI算不通,要么替代效果未达到预期。
个性化推荐从41%下降至28.8%,原因是一般的企业对于推荐这件事情,他认为成本其实是超过收益的,所以不如调整技术投资重点。
同样,人才招聘(6.8%)的场景应用率仍然较低。尽管OpenAI宣布与LinkedIn竞争在线招聘业务,但在企业内部,在HR的账面上,它下半年应用率反而下降。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短期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对于AI的期望,很多时候可能过高。
大家回忆一下,刚开始用DeepSeek时,你会惊讶于它的能力,可用得久了,你就开始觉得,它好像又不怎么样,经常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其实很典型--短期内,人们总是容易高估这类技术的实力。
但长期来看,我认为AI的价值仍是被低估的。我们正处在从短期认知到长期发展的中间阶段,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也使得企业开始逐渐回归理性,重新思考“到底用AI来做什么”。
此外,从调研数据的分布来看,高达46.8%的企业竟然觉得AI在一两年内就能趋于成熟,仅10%的企业认为AI会在长期内逐步走向成熟,甚至还有近5%的企业认为当前已经成熟了。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这种判断似乎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几乎所有企业都关注AGI(通用人工智能),但通用大模型根本无法解决企业内部具体问题。
破局关键的有两点。
第一,现在所有的企业管理层都需要对生成式AI重新认知。目前企业大部分时间都是把AI当作纯粹的IT项目在做,出发点是“用AI取代人”,这一逻辑从根源上错误:人是AI学习的对象,而非待取代的工具。
第二,企业内部推动生成式AI,需跨越“三大能力桥梁”:整个组织的提问思考能力、数据的领导力和人机协同能力。具体可从四方面发力,核心要点如下:
解构内部所有的工作流程,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将agent的能力引入到这些流程之中。
推动人机协同解决业务问题,比如在定价、收益管理、营销策略等复杂的决策领域,明确agent应处理什么样的数据、给出什么样的洞察,以辅助人做决策。这一流程的搭建,正是现在很多企业内部几乎没有去关心的问题。
在文化层面设计专门的绩效指标,可参考微软的做法,为推动员工更快拥抱AI,设置“AI贡献度”这类绩效指标,要求所有重要岗位的员工把80%的时间用来推动与agent的协作,并同步调整激励考核方式。若缺乏这一文化层面的支撑,一个单纯的技术项目绝对不可能让AI在企业内部真正发挥作用。
设立单独的AI PM Office:就像过去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样,若没有这样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很难对相关流程的整个设计进行闭环管理。毕竟不能想象把所有事情都交给AI,必须要有人工的介入。
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技术问题,谈的整个组织的问题,如果一把手不重视,没有配套措施的话,AI无法很好的落地。
而作为本次调研对象之一,阿里商旅提供了一个多智能体驱动的AI商旅解决方案--阿里商旅AI。核心包括员工差旅AI助手和企业管理AI助手两大模块,可帮助企业减少约20%的差旅相关浪费,同时将员工行程规划效率提升90%以上。
例如,员工端仅需输入“事由、时间、地点”三个关键信息,即可在5分钟内生成符合企业差标的完整行程;管理端则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费控策略的便捷调整,省去大量分析。
中国AI旅游应用虽面临技术适配、信任建立等多重挑战,但阿里商旅AI等落地实践已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破局思路。
未来,只有企业聚焦实际业务需求,找准AI技术与自身运营的融合路径,才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智能化转型并实现突破。
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