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博弈的棋局中,稀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工业维生素”,正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赖,如今正试图发起一场“去稀土化”的突围战。而手握全球70%稀土市场份额的中国,又将如何应对这场挑战?
这场暗流涌动的竞争,源于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危机感。美国商务部一份直白的报告,坦承美国在高性能永磁体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被视为一项“重大风险”。换句话说,西方不愿再受制于人,被中国“卡脖子”。
那么,这场“去稀土化”的竞赛究竟进展如何?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各地:
德国: VAC磁铁制造商传来捷报,他们研发出一种完全不含重稀土元素的钕铁硼合金,其性能甚至能与传统稀土磁体比肩。
美国: Niron Magnetics公司的铁氮永磁体已进入试产阶段,尽管性能尚不及稀土材料,但成本优势显著,且完全摆脱了对稀土的依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正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大力扶持本土稀土产业和“无稀土”永磁体研发。然而,他们也惯用伎俩,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多家中国稀土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贸易和技术合作,如同当初针对华为、中兴等企业的手段。
欧洲: 欧盟推出了“欧洲关键原材料联盟”计划,旨在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G7也在考虑为稀土设定价格下限,并对中国出口的稀土产品征税,这无疑是既想享受低价,又害怕中国限制出口的矛盾心态的体现。
科研机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纳米复合永磁体性能已接近中低端钕铁硼磁体水平;剑桥大学甚至与DeepMind合作,利用AI筛选出数十种潜在的稀土替代品,其中三种已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两步晶界扩散工艺也取得了突破,使磁体性能达到了传统重稀土永磁体的水平。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决心。这场竞赛,源于中国近年来在稀土领域的战略举措。2019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美国稀土价格暴涨。2021年,中国再次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全球市场再次受到震动。这些事件让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手中握有一张可以制约他们的“王牌”。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在高温稳定性、磁能积等关键性能指标上,现有稀土材料仍具有明显优势。替代材料在性能、技术路径和产业转型成本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短期内,稀土材料仍将是主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精密工业、高性能电动汽车等高端领域,稀土永磁体的地位依然稳固。
然而,长期来看,“无稀土”永磁体在中低端市场,特别是对体积和效率要求相对宽松的应用场景中,可能会逐渐渗透,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一样。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去稀土化”竞赛,中国绝不能掉以轻心,坐以待毙。
加大投入: 必须加大在稀土加工和应用技术方面的投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完善产业链: 建立更加完善的稀土产业链,形成从开采到加工,从材料到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拥抱替代技术: 适度开展“替代技术”研究,为未来的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任何优势是可以永远保持的。只有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才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这场围绕稀土的全球博弈才刚刚开始,胜负未分,但可以确定的是,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
上一篇:【锋行链盟】纳斯达克IPO保荐人(主承销商)职责及核心要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