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还在国庆放假中,港股市场近两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大幅萎缩,仅录得1200多亿港元。港股成交量较平日下降了一半,这充分表明北水对港股成交活跃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截至2025年9月19日,港股通(北水)全年资金净流入已突破1万亿港元,创年度新高。
一、招股信息
二、公司概况
轩竹生物成立于2018年,分拆自港股上市公司四环医药,是一家创新药研发公司。专注于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领域的创新药物开发,建立了覆盖小分子化学药与大分子生物药的双研发体系。
轩竹生物已构建了从新药结构设计至上市申请的全流程开发能力,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20亿元,拥有1个获批产品及10款在研药物管线。
轩竹生物拥有三款核心产品,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核心产品KBP-3571获得国家药监局的NDA批准,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现正将适应症覆盖范围扩大到反流性食管炎,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此产品已于2023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自商业化以来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取得销售额3270万元人民币。
在肿瘤领域,公司拥有强大的药物管线,包括两款已获NDA的创新药,即核心产品XZP-3287和XZP-3621,分别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肺癌。
财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6个月,轩竹生物的收入分别为2.9万、3009.4万和1789.3万元。2024年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首款产品KBP-3571在2023年6月获批上市后产生的销售收入。
公司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6个月的净亏损分别为3.01亿元、5.56亿元和1.11亿元人民币,两年半累计亏损已超过9亿元。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以及行政开支大幅增加(主要由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支出增加)。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0.96亿元,账上现金仅剩856万元,现金压力显著,这种资金紧张状况也是公司急于上市融资的重要原因。
轩竹生物最初计划在科创板上市,2022年9月IPO申请获得受理,但在2023年3月被暂缓审议,最终于2024年5月撤回申请。随后公司转战港股,于2024年11月和2025年6月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于2025年9月1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
然而,2021年7月参与A-2轮融资的机构,在等待公司上市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于2024年11月以年化8%的回报率将所持股份回售给四环医药。
与此同时,公司估值也从2021年7月的46亿人民币降至2024年11月的39亿人民币,这反映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
三、综合点评
从发展前景来看,创新药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医药研发人才储备,研发成本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研发效率高,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此外,通过海外授权的方式,企业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分享研发成果并获得收益。
然而,创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轩竹生物所专注的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领域均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态势。
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KBP-3571作为唯一一款国产自主研发的PPI(质子泵抑制剂),具备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在肿瘤领域,CDK4/6抑制剂和ALK抑制剂均有国际巨头和多家国内药企参与布局,市场竞争尤为白热化。至于NASH领域,这是一个尚无有效药物的庞大市场,全球多家药企都在积极投入研发,但临床开发难度极高。
创新药公司的共同挑战在于研发的高度不确定性,任何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都有可能遭遇失败,但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收益。
轩竹生物作为一家创新药公司,目前还在亏损中,很难估值,就看市梦率了。
轩竹生物本次IPO发行股份占全部股份比例的13%,按招股价11.6港元算,募资7.8亿,1家基石投资者锁定7660万,剩余流通盘约7亿,这个盘子很大。
轩竹生物总市值60亿港元,然而其H股流通市值仅为18.6亿。若要纳入港股通,其股价至少需要上涨5倍。放在以往,我肯定觉得不可能,但看到西普尼上市后上涨5倍,长风药业暗盘上涨3倍,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新规机制B后疯狂上涨的新股推高了大家的预期。
四、预测中签率
轩竹生物招股首日孖展150倍,最终大概率会超购3000倍,甲乙组各6733手。按照20万人申购算,预估一手中签率低于1%,甲组全员抽签。
轩竹生物乙组按照2万人申购算,预估顶头槌才能稳中一手。
五、新股评级
这只票的评级是满仓干!(拿命干>满仓干>梭哈>偷鸡>放弃)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打新有风险,申购需谨慎!请投资者基于自身判断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