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事有点蹊跷?表面上是铁矿石采购暂停,其实更像是汇率战的序幕。看新闻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只是矿石,这是人民币定价权的加速器。
我翻了下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23年进口量超过11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七成,这是海关总署的数据。必和必拓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概在20%左右,它和力拓、淡水河谷三家加起来几乎垄断了高品位矿。现在中国要动手暂停必和必拓的采购,这里面的信号就不是单纯的商业博弈了。
过去一直是美元结算。哪怕是澳大利亚的矿,哪怕运到中国港口,价格锚定的都是美元。人民币结算只是试点,比如2023年港交所的人民币铁矿石合约成交量才刚刚突破3000万手,这个体量和美元市场比还差一大截。但方向已经出来了。你不让步,采购就砍单。这就是博弈。
铁矿石背后是钢铁,钢铁背后是整个制造业。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一旦被人民币撬动,等于是在美元的根基上打洞。美联储自己在2024年的数据也很清楚,美国核心通胀率维持在3%以上,高利率难以下调,美元需求本来就被压着。如果中国同时在主要原材料市场推人民币结算,美国那边压力会更大。
我再看了一下外部环境。去年中国PPI连续负增长,2023年全年是-3%,这是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国内是输入型通缩,东西便宜,但出口的产品一旦用人民币结算,价格逻辑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所谓的“输入通缩,输出通胀”。对外,买家要面对汇率波动,对内,人民币资产的锚定力更强。
很多人还在纠结是不是贸易战,其实已经超出了那个层面。2018年的关税战,重点在货物本身。现在的争夺点在于谁说了算。价格谁来定,结算货币谁来用。这才是命门。必和必拓的单子一停,相当于把话筒直接递到人民币市场,看你接不接。
我有个很直观的感受。资本市场已经在提前反应。9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7.3附近回到7.1,这不是纯粹的市场情绪,更多是政策定力。再看大宗商品指数,路透社的数据,全球矿业股在消息传出当天整体下跌超过2%。钱已经用脚投票了。
还有一个细节。澳大利亚财政部在今年的预测里,把2024年的铁矿石出口价下调到每吨约85美元,而2023年的均价是117美元。这说明他们自己也预期中国不会再无条件接单。出口大国心里都清楚,靠美元结算的舒适期快到头了。
我现在更在意的是这个节奏。铁矿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扩展到石油、天然气,甚至农产品。中东那边已经有几笔人民币结算的原油订单,规模虽然不大,但象征意义足够了。如果这些品类一个个被人民币拿下,那就是链条式冲击。
问题也在这里。内部能不能扛得住。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资本流动加大,汇率波动风险更高。监管层要做的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真正搭建起市场工具,把风险对冲机制补齐。不然一步走快了,自己也容易摔。
我现在只剩下一个疑问。暂停采购的牌一旦打出去,对手是必和必拓,后面是澳大利亚,再往后是美国。这场棋局到底准备走多远,会不会真把人民币定价推到所有原物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