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一纸声明,停止了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但这张“断供”牌背后,却是美国稀土产业链的无奈与自救。
4月17日,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运营方MP Materials宣布停止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特别是钕和镨这两种关键矿产。
最先这个“断供”行为是因为关税原因,后来关税降下来了,“断供”仍在继续。
断供决策系战略选择
MP Materials的决定表面看是应对中国关税的无奈之举,实质却是美国重构稀土供应链的战略选择。
作为西半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运营着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 但这家看似强大的企业却存在致命弱点:其80%的营收依赖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
这种依赖源于一个简单事实——美国拥有矿产资源,但中国掌控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特别是重稀土分离技术几乎为中国所独有。
中国主导稀土精炼王国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 每架F-35战斗机需要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需要4.17吨稀土元素。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远不止于矿产资源。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约70%,但更关键的是,其冶炼分离能力超过85%。
磁材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92%。
MP公司能够分离和加工轻稀土元素,但无法分离和加工同样重要的重稀土元素,尤其是镝和铽。 这两种元素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所必需的,而这些永磁体被用于F-35战斗机、汽车、核磁共振成像仪以及其他电子产品。
美国自救之路挑战重重
MP Materials并非没有尝试改变局面。公司已投资10亿美元试图在美国本土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
美国国防部也向该公司提供了4亿美元注资,并持有其15%的股权。
但业内人士指出,MP Materials在得州建设的磁铁工厂产能仅为中国单月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且无法处理重稀土。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去年净亏损6500万美元,长期债务达到9.09亿美元,重建之路并不轻松。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重要矿产专家格拉塞林·巴斯卡兰直言:“美国有两个选择——要么供应链中断,要么谈判。这将是痛苦的。”
中国产业链韧性凸显
面对MP Materials的断供,中国的反应从容不迫。盛和资源公司明确表示,其供应链多元化战略能够有效应对这一变化。
四川矿、独居石以及其他国家进口矿可以作为替代供应。
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稀土原材料已连续两年下降,2023年下降了13.7%,去年下降了16.9%。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政策层面强化其稀土优势。2025年8月,中国发布稀土产品控制新规,同步收紧稀土冶炼分离配额,同时对镨、钕、镝、铽等战略元素实施专项配额。
美国下出全球棋局
MP Materials的断供决定是美国重构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一步棋。今年7月,MP Materials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停止对华出口稀土并转向国内精炼生产。
美方承诺每公斤110美元的托底价(约为当时中国市场价格的两倍),以保障本土供应链安全。
美国政府近期在金属与采矿企业中的股权布局,标志着美国在私营行业中的角色发生转变。
过去数月里,联邦政府在稀土矿商MP Materials持有15%股权,在Lithium Americas公司及其Thacker Pass锂项目持有5%股权。
但在中国境外建设重稀土加工和精炼的能力仍任重道远。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是中国境外最大的稀土分离生产商,但仍将氧化物运往中国进行精炼。
未来是技术与效率的较量
从短期看,MP Materials的断供决策确实会对全球稀土供应链产生冲击。但这种冲击是不对称的——中国受到的短期影响远小于美国。
稀土不是普通的土,它的价值在于分离提纯技术。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建立了完整产业链,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美国有矿,但没技术,等于手握金矿却打不开锁。中国有技术,也有市场,原料渠道又不只一条。
这场稀土博弈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全球供应链不是想切就能切的,最终还得回到效率和成本上。谁能把复杂工艺做到极致,谁才真正掌握话语权。
美国试图通过MP Materials的断供来重塑稀土供应链,但现实是,全球稀土产业链上,真正的咽喉点并非采矿能力,而是将矿石转化为高纯度材料的精炼与分离技术。
中国商务部最新稀土技术出口管制公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从资源战到技术战的升级,预示着未来全球高科技竞争的核心,将更加聚焦于谁能掌握关键材料的加工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