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惠
秋分时节,中国大地五谷丰登。
2025年9月23日,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山东省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举行。时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本届丰收节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现出特殊的历史意义。
此时中国农业交出了一份丰收的答卷。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9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202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了740亿斤。如今,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充分保障。
本届丰收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新农人、地方特色农产品经营者、农业合作社、农业相关企业和电商平台等。他们参会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想推广自主研发的农业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有的想借助全国性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对接上下游资源,有的想展示智慧农业技术与数字化管理成果,还有的想通过交流学习先进的农业模式推动本地产业升级。
但他们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平台,更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促进产销对接、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契机,通过资源共享与技术协作,共同助力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多位与会人员向记者表示,当下,“丰收”早已超越产量的范畴,意味着以优质种子为根基,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附加值丰收”,凭借品牌差异化实现“溢价能力丰收”,通过产业链资源对接实现“渠道赋能丰收”。其核心是农业从“规模型”增长向“价值型”发展的转型升级,最终反映为农民收入与产业韧性的同步增强。
如今的丰收节,已然成为展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种业新根基
种子是农业的起点,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在丰收节的种业振兴成果展区,一场关乎自主可控的“芯片”之战成果初显。
记者在展区看到,华蜜、中梨玉翠、中矮红梨、五九香等不同品种的中国梨整齐摆放。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赵德英对记者介绍,通过传统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中国梨育种技术不断升级,早熟、优质、抗逆新品种不断涌现。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华蜜梨为例,其母本为八月红、父本为红香酥,不仅树势较强、树姿半直立,成枝力与萌芽率也处于适中水平,且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同时具备抗梨黑星病、耐寒冷的特性。
赵德英指出,目前,中国梨的种质资源利用从“依赖引进”转向“本土创新+引进改良”并行,遗传基础持续拓宽。然而,中国梨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主栽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占比较低,市场选择有限。突破的关键在于高效育种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和种质资源的深度保护与利用。
从培育优质果蔬品种到突破畜禽种源瓶颈,这场“种子革命”正从植物领域向动物领域拓展。展会上,山东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带来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实现了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的突破。
刘大伟介绍,目前,鸡肉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但在2021年以前,中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种源受制成为白羽肉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保障中国肉鸡产业的稳定发展,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打破了长达40年的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刘大伟表示,“广明2号”商品肉鸡表现卓越、42天体重便能达到3公斤,成活率高,料重比低,适应力强。父母代产蛋性能优于进口品种,胸肉木质化程度比进口品种低约42%。2025年,“广明2号”白羽肉鸡已成功实现中国祖代种鸡的首次出口。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国内市场长期面临优质肉牛品种稀缺的问题。200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成功培育出第一代高青黑牛,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肉牛市场的空白,其细腻的肉质、均匀的脂肪分布,更可与日本和牛相媲美。
高青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玉桥介绍,一头当地黑牛经过“庖丁解牛”后,能被分割成近50个部位,根据肉质优劣划分为A1—A5等多个等级,由冷链智慧物流直送高端直营店或电商消费者手中,一整头黑牛往往能够卖出10多万元,最高卖价能达20万元。
从整体现状来看,中国种业已进入“自主创新加速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近年来,中国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产业链新价值
在烟台博士达集团(下称“博士达”)展位,雨水打湿了该公司下属合作社技术员张平的眼镜,却丝毫未减他的热情。张平始终对着手机屏幕,向直播间的观众激情推介产品:“家人们看过来!这不仅仅是苹果,这是可以吃的苹果脆片、可以喝的苹果醋、可以敷的苹果面膜!”
博士达是一家专注苹果全产业链运营的综合性企业,核心产业聚焦于功能性抗氧化富硒苹果的培育及深加工领域。
在张平看来,初级农产品“靠天吃饭”,市场价格波动大。对于农民来说,收益是最主要的。而深加工可以解决传统种植“销路愁、价格波动大”问题,不仅能进一步稳住收益、提升价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会日益高涨。通过深加工,企业每年可消化30%的加工果,减轻果农“卖果难”难题。
身为新农人,张平对农业未来发展有着更长远的思考。他认为,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的路。当前果园种植者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为了让农业释放高回报吸引力,博士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与电商、文旅、文创融合,形成农业+新业态。这样能让年轻人看到农业蕴含的高回报潜力,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浙江省玉环市的文旦被誉为“中华第一柚”。浙江省玉环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黄丹红表示,文旦鲜果可被加工成果汁、果酒,果皮则提炼成精油、制成皮糖,综合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以上。2024年,玉环市文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6亿元,文旦核心产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出省均3万元,果农种植文旦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在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首届乡村振兴电商直播大赛展区,花田玑密品牌创始人娜美向记者展示了由平阴玫瑰加工而成的玫瑰花苞液、玫瑰冷萃鲜花液、抗皱玫瑰精华油等系列产品。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重瓣红玫瑰主产区,玫瑰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年产鲜花(蕾)2万吨。
娜美表示,公司通过与平阴县农户深度合作,实现当地6万多亩玫瑰“应收尽收”,实现了从种植、采收到生产、发货的全链管控。传统玫瑰收购价2.5元/斤—5.5元/斤;深加工后,玫瑰收购价提升至5元/斤—8.5元/斤。通过提高收购价,公司带动农户每亩地增收15%—20%。
从全国层面看,农产品深加工已从“单点突破”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各地依托特色资源打造深加工产业园区,山东、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已形成超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农业+电商”“农业+文旅”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15.8%,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智农新赛道
在丰收节主会场两侧,约40台颜色鲜艳的现代农机具整齐陈列,直观展现出农业智能装备在不同生产场景的广泛应用前景,成为现场彰显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亮眼风景线。
其中,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展台吸引了不少参会者。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王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该无人机对多元场景都具备适配能力。
在北方平原大规模种植场景,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平均单机日喷洒作业面积可达600亩,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的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特色经济作物场景,该无人机搭载地形跟随模式与强大的障碍物感知系统,可灵活应对复杂地形,85公斤的吊运载重更解决了丘陵地区物资运输难题;在西部山区果园场景,该无人机的精准穿透作业能力可让药剂直达作物关键部位,每亩能节约农药500克—700克,在减少农资浪费的同时降低面源污染。
“农业是个既艰辛又得跟时间赛跑的行业,公司研发的初衷,就是不想让技术成为农民的负担。”王超坦言,公司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为农民提供人人能用得起、买得起、造得起的实用工具。在能源方面,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智能充电站和优化后的动力系统,相比搭配第三方发电机产品,D14000IE充电站采用电喷技术省油15%,每天能省15%的油钱。
针对果树种植中劳动力紧缺、采收成本高的难题,智能化装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杨化伟副院长表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苹果采摘机器人能通过“双眼”识别苹果的成熟度,并对苹果进行精准定位,而后机械手进行采摘。该机器人采用四指欠驱动式机械结构,相较传统二指、三指执行器,其聚拢式抓取功能可显著降低打滑风险,还能实现无损采摘。此外,该机器人具备动态路径调整能力,针对果园中与苹果存在一定距离的遮挡物(如小树枝),可自主切换作业角度完成采摘。
在蜂业养殖这一细分领域,智能化升级同样成效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智能蜂箱,可实时监测蜂箱环境与蜂群活动,实现远程管理、精准预警和科学决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助理王冬洁表示,传统模式下,2名蜂农最多可管理100群蜂;搭载智能蜂箱后,同等人力可管理300—500群蜂,劳动力效率提升3—5倍。这一突破有效缓解了养蜂产业用工难、管理效率低的痛点,仅通过手机即可远程掌握蜂群动态,减少重复劳动与开箱对蜂群的干扰,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蜂群生存稳定性。
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中国农业正从“靠经验、拼人力”的传统模式,向“靠数据、靠智能”的现代化模式转型。智能装备的普及与迭代,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通过降低操作门槛和劳动强度,重塑着农业生产方式与劳动力结构,为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