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2022年,欧美+日本拉个群,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说要拿出200亿美元帮印尼戒掉煤炭瘾。
结果三年过去了,实际到位的才12亿,200亿的buff,说好的是满血回血,结果一出手就是“打折版回血药水”。
更绝的是,美国在2025年3月一拍屁股走人,默默退群,协调大旗交给德国和日本,这就像开黑队长掉线了,剩下的队友还在互相推锅。
印尼总统特使直接爆一句:“这就是个失败项目,美国连一毛钱都没掏!”——这吐槽的语气,简直和咱们日常骂“拼车司机放鸽子”一模一样。
中国玩家上线:开挂的“施工队”
对比一下西方这群“拖延症患者”,中国企业的画风完全不同,中企是“说干就干,挖掘机已到村口”的类型。
光伏?隆基绿能直接在雅加达旁边开工建厂,产能1.4吉瓦。
水电?巴布亚和婆罗洲项目,动辄上万兆瓦。
电动车?比亚迪投10亿美金,2026年就能年产15万辆车;上汽通用五菱更是2017年就扎根印尼,连新能源线都搭好了。
而且配套融资齐全:国家电网、天合光能再加几家大行,540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签得妥妥的,那效率,用印尼专家的话说:“西方还在写可研报告的时候,中国的项目已经盖到二层楼了。”
难怪印尼政府一边嘴上说“我们重视多边合作”,一边心里盘算着:真要干活,还得靠中国队。
可是真香背后有代价,当然速度快≠没有副作用,比如镍产业,印尼是全球最大的产地,80%的冶炼厂背后都有中国资本,问题是这些厂很多靠燃煤电厂供电,结果就是“做电动车电池,排的却是黑烟”。
研究机构算过账:到2030年,仅镍冶炼的空气污染就可能导致近5000人过早死亡,听着是不是很魔幻?电动车本来是环保icon,结果原材料环节却成了“环境杀手”。
西方讲条件,中国拼速度,印尼看结果
印尼其实也纠结:西方的钱讲究透明、合规、环保,但迟迟不到位;中国的钱来得快,项目落地稳,但环境风险像定时炸弹。
所以现在局面就是:西方天天开会,写PPT,讲规则,最后拿不出钱。
中国:“别废话,先上车!项目我来干,资金我来垫。”
印尼:“虽然有点担心副作用,但至少看得见进展啊!”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现实——理想主义的画饼不缺,但真刀真枪的基建,往往还是中国队冲在前。
结语
印尼的能源转型,就像一场大型综艺:西方是“慢性子导师”,口号喊得震天响;中国是“拼命三郎选手”,舞台效果直接拉满;印尼呢?观众和选手双重身份,既要吃饱饭,也怕消化不良。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明确:在这个舞台上,能上菜的,才是真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