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未来发展趋势如何,都可从其上市公司所属行业门类看出端倪。以工业强市苏州为例,苏州现有的204家上市企业(未含海外上市)中,以制造业为主,三产上市企业数量并不多。百亿市值的非制造业企业有东吴证券、苏州银行、常熟银行、新点软件、中新集团等,分属金融、软件、地产等领域。
苏州的短板在于巨头级企业的缺失,或者说是缺少高市值的巨头企业,目前苏州并没有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巨头企业。江苏省的3家A股百亿利润企业、2家A股千亿利润企业都不在苏州,市值龙头恒瑞医药和利润龙头江苏银行也都不在苏州。
苏州市值最高的东方盛虹和阿特斯都距离千亿有不小的距离。这和国内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高市值企业大多为银行、保险、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或者行业话语权极大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的企业营收规模大,市值多在千亿左右。这些都不是苏州的绝对产业强项,虽然也有上述领域的头部企业,以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并未主体上市,只是子公司上市。
苏州的200多家上市企业中,只有50余家有百亿市值,总体体量不算大;但与不少城市的上市企业呈极致的金字塔阵列不同,苏州上市企业实力相对均衡一些。苏州的上市公司与其支柱产业基本吻合,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化工、轻工业等,且有相当部分都是民营力量。这些上市企业在规模与技术研发、盈利能力、人才与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好表现,只有部分企业在ESG评分上分数较低。
苏州推动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产业链完整、产业底蕴雄厚是其最大的优势,这使得苏州可以在很多风口产业都能及时入局,并占据有利身位。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据最新的胡润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排行,苏州从2022年的第7位升至今年的第3位。苏州拥有完备的新能源相关产业链,并且其中有不少企业出自本土,只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厂上稍显薄弱。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国产大飞机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等,这些领域的相关企业都将是资本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