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最近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美国现在正被中国“捏着软肋”,对华发动关税战,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耶伦可不是随便说说,她是掌管过美国财政大权的老经济学家,发言是有依据的。美国经济结构本身就有不少弱点,再加上清洁能源转型碰到了难题,还有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情况,让这场关税战变成了自己打自己。
耶伦提到的第一个软肋,就是美国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数据表明,美国国防供应链里超过1900种武器系统的关键矿产,都得靠中国供应。像F - 35战机、核潜艇这些高端装备,稀土元素更是核心原材料。就拿钐、钆这些中重稀土来说,今年4月上旬中国宣布出口管制之后,美国军工企业就急得团团转。五角大楼想换掉战机里中国产的磁体,结果发现全球供应链根本绕不开中国。
虽说美国前后两任政府都砸了大把的钱,想重新建立稀土供应链,现实情况却是中国占了全球90%的稀土冶炼产能,还有成熟的产业集群,早就筑起了一道别人很难跨过去的墙。过去几十年,美国把制造业都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了,自己就一门心思搞金融、科技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这种模式在全球化顺风顺水的时候没啥问题,可一旦国际关系紧张了,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就暴露出来了。
耶伦指出的第二个软肋,是关税战对美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冲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这些新能源产品,中国也是核心生产国。就拿太阳能来说,中国在全球的产能占比超过70%,美国企业要是想绕开中国供应链,成本至少得涨30%。特朗普政府曾经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结果美国本土的光伏项目因为成本太高,只能停工,清洁能源转型计划也被迫往后拖。
这种做法就是“自废武功”,把美国政策的短视暴露无遗。要是中美不搞关税战,美国本来可以借助中国的资源来推动技术升级,可现在高关税让这个可能性彻底没了。美国一边喊着“气候危机”很严重,一边又给清洁能源产品设置贸易壁垒,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害了自己,也让全球减排目标更难实现了。就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说的,美国要是在贸易政策上继续“倒车”,就会错过绿色经济转型的好机会。
耶伦说的第三个软肋,是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咬一口”。数据显示,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开始,美国家庭每年平均消费成本涨了7%,这里面因为对华关税涨的部分占了大头。就拿鞋类、玩具这些日常消费品来说,关税成本几乎都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了。美国进口的产品里,大概40%都用于国内生产投入,关税战直接让制造业成本变高了,企业只能裁员、减少投资。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还下降了0.3%,这可是疫情复苏以来最差的成绩,正好印证了耶伦的预言。
美国现在这种“自己坑自己”的困境,是因为美国对全球化判断错了。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离岸外包”享受到了低成本商品的好处,却没注意到自己产业链有多脆弱。等美国想用关税来振兴制造业的时候,才发现“脱钩”的代价比想象中大多了。耶伦的警告其实是在给美国经济政策纠错,单边主义只会让美国越来越孤立,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现在,特朗普团队还想用“谈判烟雾弹”来安抚市场情绪,可中国早就看穿了他“假谈判、真施压”的手段。另一边,美国财长贝森特呼吁美联储降息,说明美国经济压力已经快到极限了。美国这种矛盾的做法,把他们在关税战里的两难处境暴露得一清二楚:要是继续加码,经济衰退可能就来了;要是选择妥协,又怕被人看成“认怂”。
再看看中国,应对起来就从容多了。有完备的产业链,有庞大内需市场,早就从“出口导向”转向了“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韧性,让中国在关税战里掌握了主动。就像中国一直强调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对美国来说,放下傲慢和偏见,和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重新开始对话,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