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又没“开门红”,违规与协同难题仍然待解丨读财报 中国平安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吗 中国平安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怎么办
创始人
2025-05-05 15:38:37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3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12】



中国平安交出了最近几年来最差的一份一季度成绩单:营业收入为2328.01亿元,同比下降5.2%;归母净利润为270.16亿元,同比下降26.4%。

实际上,2023年以来,其一季度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就呈持续下行趋势。个中缘由,既有资本市场波动和内部业务调整等短期因素的冲击,又有监管趋严和业务转型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

这背后,频繁曝出的违法违规事件和居高不下的消费投诉,所暴露出来的内控风控问题,以及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更值得高度警惕。

1

连续两年开门不“红”

每年一季度,被保险业视为冲业绩的关键时期。一季度的业绩,往往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年的“收成”。

然而,作为中国最赚钱的险企,中国平安最近两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明显放慢了: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2537.78亿元、2455.69亿元和2328.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3.2%和-5.2%;实现归母净利润383.52亿元、367.09亿元和270.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9%、-4.3%和-26.4%。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单看业务规模,中国平安当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根据财报提供的数据,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8.8%、20.7%和34.9%;

产险保险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1%、5.7%和0.7%,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4%、2.8%和7.7%;

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较年初增长5.2%、1.3%和1.2%,零售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4%、0.9%和0.2%,个人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9%、3.9%和3.4%;对公客户数较年初增长4.3%、3.0%和3.2%,企业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8%、-6.2%和4.0%,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8%、12.2%和4.7%。

作为集团主营业务的保险业务,规模基本保持了上升趋势,但是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为什么还是出现了明显下降呢?

2

短期投资拖累净利润

对比近年来一季度各大业务版块的归母净利润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变动最大的有4项: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银行业务和金融赋能业务(2024年三季度报告以前被列为科技业务板块)。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最近三年的数据发现,金融赋能业务(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报告还列为科技业务)波动幅度最大,分别同比增长-61.3%、-106.9%和-4759.3%;然后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04.5%、0.7%和-22.9%;再然后是产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45.9%、-14.3%和-16.4%;最后是银行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3.6%、2.3%和-5.6%。

营收占整体比重超过60%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母净利润的波动对整体归母净利润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间的主要因素又是短期投资波动。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短期投资分别亏损32.08亿元、1.61亿元和75.32亿元。2023年一季度短期投资比2022年一季度少亏损134.94亿元,结果使得2023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猛增204.5%,而2024年和2025年的一季度,短期投资亏损都对整体当期归母净利润的下降额作出了“重大贡献”。

换句话说,整体归母净利润的损失是来自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短期投资亏损。

产险净利润的下降很可能跟业务结构转型有关。中国平安最近几年开发了一些非车险产品。到2024年,平安的非车险业务占比已提升至30.6%,大大优化了产险的业务结构,但相较于车险,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较高,利润率较低,短期内必然对净利润增长构成压力。

银行业务同样面临业务结构转型的压力。正如正经社3月29日发布的研报《平安银行激进转型失速,“谢冀配”纠偏到哪儿了?》所论证的那样,平安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好遇上个人消费和信用卡业务收缩,零售业务业绩增长遭遇严重挑战。2025年一季度,银行还必须继续承受业务转型的阵痛,营收同比下降了13.1%。

中国平安可能是国内对科技投入最多的金融集团之一。2021年以来,每年对科技业务的投入均超过100亿元。科技投入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培育期内存在高投入低产出是正常现象。2025年一季度,金融赋能业务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遭到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短期冲击。

根据财报提供的数据,中国平安金融赋能业务计提了34.14亿元的减值,原因是平安健康纳入合并报表的一次性损益以及美元可转换债券的转股权价值重估损益。平安健康作为新合并主体,可能涉及商誉调整、资产重新估值;美元可转换债券因汇率、市场利率波动需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从而产生未实现损失。

3

投诉、违规仍居高不下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平安2024年和2025年的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冲击和业务转型拖累所致,基本上可控。

不过,对中国平安的品牌和长期战略构成重大伤害的是,频繁曝出的违法违规事件和居高不下的消费投诉,所暴露出来的内控风控问题和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媒体报道发现,2023年,中国平安旗下多个业务板块因业务操作违规、内控失效及数据不真实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罚款金额累计超5000万元,涉及保险、银行、基金、信托等多个领域。

2024年,因违法违规行为而被罚没的金额逼近9000万元,仅平安银行因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违规,5月14日就被罚没6723.98万元。

2025年刚刚过去三分之一,平安旗下子公司又发生两起违规事件而被处罚:一是1月12日,平安证券因合规人员不足、营销材料审核不严、客户资金异常处理延迟等问题而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另一起是4月27日,平安产险山西分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备案条款费率、虚列费用套取资金、跨省承保安责险业务等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66万元。

作为直接反映消费者意见的平台,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4月29日,针对中国平安的投诉已超过5万条,投诉主要集中于平安人寿、平安银行、平安产险和平安证券。保险业务的投诉焦点包括拖延理赔、条款争议、拒赔理由不透明、客服推诿责任、销售过程中夸大保障范围;金融业务投诉焦点包括暴力催收、强制下载第三方应用、高息贷款;证券业务投诉集中于交易系统故障、手续费乱扣、银证转账延迟等。

4

跨业务协调难题待解

违法违规事件和消费投诉频发,反映的不仅是内控风控问题,还反映了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中国平安推出了很多金融行业跨业务协调解决方案,比如构建包含生态协作、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中台和云平台的生态系统框架;通过设立跨境业务协同发展委员会和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协同展业的保障机制,推动“横转纵联”的业务模式,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业务协调;利用自动化工具打破企业间及内部跨部门的协作壁垒,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通过数据中台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分析;采用多云管理、虚拟化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灵活的IT资源配置和跨地域业务部署,提高业务连续性和响应速度;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孵化平台,推动跨条线资源整合和跨职能团队协作,促进金融科技应用;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整合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跨业务的协同能力等。

但是,从一些违法违规案例和消费投诉可以看出,中国平安跨业务协调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待解。



比如寿险、产险、银行等业务板块之间因争夺同一客户资源而出现内部竞争和相互推诿现象。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平安产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均可销售团体意外险,当一家企业客户有保险需求,“嗅觉灵敏”的业务员们可能会同时争夺客户;还有就是寿险业务员和电话营销之间争抢车险客户的现象。为解决此一现象,中国平安制定了客户优先原则,强调从客户最初来源处获取业务。

再比如交叉销售模式暴露出激励机制不完善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交叉销售要求代理人掌握保险、银行、证券等多领域知识,但实际培训内容碎片化。常见的现象是,养老险代理人仅接受本产品线培训,对信托产品风险结构理解不足,导致客户投诉中“误导销售”占比高达75%。

另外,因为各险种提成不一样,销售人员自然更愿意销售提成更高的产品。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车险因标准化程度高、成交快、提成比例高于需要长期服务的寿险和信托产品,导致代理人更倾向于销售高提成产品,而非匹配客户需求的组合方案,结果反而削弱了交叉销售的协同效应。

跨业务协调问题还表现为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后台系统和行动轴线,导致各专业公司之间的控制力较弱,系统趋于封闭等。

中国平安志在成为世界领先的以保险为主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但内控风控问题和跨业务协调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目标就可能会成为山顶上可望不可即的蒲公英。【《正经社》出品】

参考阅读

1. 《马明哲深层考验:平安业绩大增竟是跛足疾行丨读财报》

2. 《国开行成重灾区,京东金融午夜惊魂,中国平安被套牢丨正经简报》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家居涨薪潮 文/乐居财经 张丹 文雨 凯越 2024年家居上市企业的收入有升有降,亏损的也不少,但已经传递出趋稳...
比亚迪股份(01211.HK)... 比亚迪股份(01211.HK)公布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进展,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本员工持股计划已...
Manus蝴蝶翅膀扇到杭州|趣... 往后假期,你也可以为自己开发一个专属AI导游。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闫俊文编辑|张晓迪图片来源|视...
巴菲特股东大会落幕! “股神”... 当地时间5月3日,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举行,在长达4小时的股东...
巴菲特股东大会落幕!“股神”如... 当地时间5月3日,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举行,在长达4小时的股东...
美股三大期指持续走低,纳斯达克... 5月5日,美股三大期指持续走低,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跌幅达1%,标普500指数期货跌0.9%,道指...
网红店前为啥排起长队 网红店因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而走红,通常人气火爆、排队者众。有些开着导航都要找半天的店,却能吸引诸多消...
雷军职务调整!经营范围新增了这... 小米、雷军冲上热搜。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由执行董事改...
原创 原... 一手抛美债,一手买入黄金,中国如何对抗美国的割韭菜计划?美国财政部最新消息,截止到9月22日。美国债...
凤祥股份,急于退市 凤祥股份,... 斑马消费 陈晓京启动私有化退市之后,凤祥股份的命运,备受业内外关注。这家白羽鸡行业头部企业,登陆港股...
关税新消息!特朗普宣布 【 导读】最新环球资讯来了 特朗普:计划对所有海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
小盘股惊现冰火两重天!机构开始... 最近市场大家都觉得指数走得不怎么样,但是忽略了一个小盘股的重要变化! 今天我就来讲一下。文末还有重要...
高瑞东:非农暂时稳定,缓和市场... 高瑞东 周欣平(高瑞东 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核心观点事件:2025年5...
V观财报丨金力泰:公司无法在法... 【V观财报丨金力泰: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 股票停牌】金力泰公告,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2...
IPO雷达|建邦高科递表港交所...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程茹欣 据港交所官网,5月2日,建邦高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邦高科)提交上...
贷款追高炒黄金的人后悔了!有人...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梦梅黄金走势在近期如同坐上了“过山车”。在4月22日,迈过3500美元/...
刚刚,人民币大涨!港元也在涨,... “五一”期间,离岸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上涨,5月2日涨幅超过600个基点。今天(5月5日)开盘,人民币...
刘郁:五一假期不能错过的事 刘... 刘郁 肖金川 王小艺 洪青青(刘郁系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 要►股涨、...
原创 节... 这个市场,大多数人是股票玩家,不去学习炒股的策略,跑到指数玩家这里面相互折磨彼此。 术业有专攻,语文...
假期数据亮眼,外围股市集体走强... 每经记者:王砚丹 每经编辑:彭水萍 刚过去的交易周(4月28日~4月30日)恰逢五一小长假前夕,当周...
中国平安又没“开门红”,违规与...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本文约为3300字)【正经社“保...
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明确!推动组... 又一省份明确农信系统改制方向! 广东省联社日前披露的2024年年报提到,2025年将突出管理体制机制...
余南平:AI国际公共产品,中国... 【导读】4月26日,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第二讲“数字技术在全球南方的开源与共享”,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
小米汽车“智驾”更名为“辅助驾... 红星资本局5月5日消息,小米汽车近日调整了SU7车辆详情页面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
原创 美... 美国急着要谈关税?中国撂下三句硬话:先把这三件事儿办明白了! 最近有个大新闻在国际上炸了锅——美国政...
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价值投... 5月4日,全球投资者关注的202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落幕。由九方智投独家冠名的第一财经独家版...
原创 耶... 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最近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美国现在正被中国“捏着软肋”,对华发...
拼多多派发50亿元消费补贴,支... 新浪科技讯 5月1日晚间消息,在2025国际消费季暨第六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仪式上,拼多多宣布投...
突然!暴涨近900点!发生了什... 突然彻底爆发!5月2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暴涨近1%。今天开盘,再度飙升。两个交易日最大涨幅接近900...
“五一”车市打响价格战,11个... 据红星资本局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共有11个汽车品牌官宣推出了“五一”购车权益或5月限时购车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