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年的春夏订单基本都会在三四月间完成,因此出现了金三银四的说法,但今年三月及四月即将过去,行情确实不符旺季之名,回顾两个月的行情,能明显地发现如今的纺织市场较过去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没有金三,也没有银四
今年3月,春节的余温还没过去,《哪吒》仍在热映,AI、机器人等新概念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纺织市场的表现却不如人意,订单迟迟不来,坯布、面料的价格却变得一天比一天低,市场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卷。
纺织人们起初觉得今年的行情只是启动得比过去晚了一点,到4月情况会变得好起来的,但到了清明节前,关税大棒突然来袭,纺织人可谓“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不仅没有等到新的订单,过去已经下达的订单部分也被突然取消,订单不仅没有变多,甚至比3月更少了,不少出口企业开拓内贸市场,市场也变得更卷了。
总的来看,今年三四月的行情如果放在往年,绝对担得上一个淡季的名号,同时也表明市场逻辑发生了转变,过去很多被称之为经验的东西适用范围正变得越来越窄。
产能不再是万能灵药
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在纺织市场,产能就意味着实力,因为市场需求太大了,就和前几年的东南亚一样,国内市场飞速增长,海外需求不断涌入,谁手上有布,谁就有话语权。不止是织造产能,比如在印染行业,在往年的三四月份,如果不付点加急费,排队基本都是一个月往上。但现在的情况是,不少织造企业老板重新干起了地推销售的活计,每天织出来的布成了企业最大的压力,不想亏损,就只能看着仓库中的布一天又一天地积累起来。
产能不再是万能灵药,反而成为压在部分纺织企业头上的一座山。
外贸变得越来越难
不少纺织企业喜欢做外贸,因为外贸订单利润好,付款情况佳,外贸订单比内贸订单优质是很多纺织人的共识,但这次的加征关税表明,外贸的风险正在急剧增加。
近些年,全球的发达经济体大多都遭遇了经济困难,民众购买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美国还选出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总统,未来的国际局势确实难料。
实际过去很长时间里,纺织企业的外贸伙伴都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因为汇率、购买力的差别,这些企业往往能赚取超额利润,自然愿意付出一部分利润换取货源的稳定,他们在二战后逐渐形成的那套外贸规则也已经非常纯熟了。但这些年,不少纺织在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时发现,外贸原来也没有那么好做,那边的客户杀价一个比一个狠,还有一些国家经济落后,甚至自身的政局都不稳定,风险极大。
内贸正成市场重点
2018年开始的那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以后,国家在政策方面就逐渐把重心转向国内市场,陆续提出了内贸外贸双循环、国家统一大市场等战略,而2024、2025年,内需的重要性再次加强,通过消费券等手段大力促进消费,京东、盒马、永辉等零售龙头也大力押注内贸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外部环境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不断增长的产能,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是能否消耗这些产能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纺织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纺企定力不断提升
在这次的关税冲击中,虽然不少纺织企业的日子确实变得比过去难过了,但从与多位纺织人交流中,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应对关税的措施是正确的,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积极地提升技术,开发花型,开拓市场。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风雨,纺织人面对黑天鹅事件已经不再茫然无措,定力也在不断提升。市场到了低谷总会反弹,但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强悍的内心,才能熬到市场最终反弹的那一天。
来源| 上市公司公告、网络、编辑 |化纤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