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会在一秒钟内做出反应,以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的价格,一篮子的买入一批大型制药股。”
对于医药股,股神巴菲特很坦诚,因为他很难去做选择,所以错过了一大批投资机会。5月3日,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对于医药股更是鲜有提及。
不过,股神没有青睐的行业,并不是说没有机会。就在今年以来,A股、港股的医药板块悄然崛起,目前累计涨幅已经超过火爆的机器人板块,而创新药板块更是成为这波上涨的“急先锋”。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在港股上市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今年以来表现突出,同期累计涨幅达到32.83%,而同期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仅有17.37%。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波行情已经蔓延到医药股,就连A股相关主题基金也受益匪浅,多只医药主题基金今年以来涨幅已经超过40%。
现在的问题是,就在这波创新药的上涨中,到底是谁抓住了这波机会?他们又是如何布局的?
刚刚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包括工银瑞信基金赵蓓、谭冬寒、中欧基金葛兰、平安基金周思聪等,医药股的最新研判和布局曝光,或许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答案。
看点一:业绩领跑
如果说今年表现最火的板块,那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科技板块,尤其是机器人板块。不过,现在又有了新变化。
上述统计显示,就在港股板块中,随着生物科技指数的大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主要投资医药尤其是创新药板块的生物科技指数,已经大幅跑赢了恒生科技指数,而更加简单的理解就是,医药股已经反超机器人板块,成为今年市场表现最靓的仔。
这一点,在A股市场也能得到证明。
来自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251只医药健康主题基金整体业绩飘红,过去一年平均涨幅达到6.6%,其中有176只基金同期业绩飘红,数量占比高达70.12%。很显然,有超过七成的基金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
而在这些基金中,有107只基金同期涨幅超过10%,其中有43只基金的涨幅超过20%,甚至有9只基金同期涨幅都在40%以上。其中,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中银大健康A、中银创新医疗A、长城医药产业精选、诺安精选价值、中航优选领航、平安核心优势、华安医药生物等基金赫然在列。
而由赵蓓管理的工银成长精选基金(A类代码011069;C类代码011070),因为提早布局港股,今年以来两类份额表现出色,同期涨幅均在20%以上,分别为22.36%、21.12%,在4588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10位、第113位;工银新经济基金,两类份额同期涨幅分别达到33.14%、32.91%,同类基金表现位列前三甲。
医药基金,业绩惊艳。
看点二:科技助力
有谁能够想到,科技股的持续上涨,竟然带动了医药股,而这更被坊间称为医药股的“Deepseek时刻”。
自2025年1月起,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医疗行业格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正在新药研发和智能诊疗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推动医疗AI产业链向智能化升级迈进。
目前,多家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加速医疗AI的本地化部署,以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趋势不仅推动了医疗AI技术的普及,也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25 年春节前后,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在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中的快速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 DeepSeek 时刻:中国的创新药产业链相关公司已经在全球处于领跑位置,创新药研发公司也已经在世界舞台绽放。”工银瑞信基金经理赵蓓在最新的一季报中表示。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创新药为主的AI医疗板块上涨迅猛。截至4月30日,港股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过去一年上涨39.35%,期间最大涨幅达到49.97%,而A股的生物科技指数(995022)也上涨21.79%。
工银瑞信医疗保健团队负责人、工银医药健康基金经理谭冬寒指出,在政策更加积极、设备采购上拐较明确的背景下,对2025年保持乐观,创新药、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或迎来边际改善,可寻找结构性机会,行业性Beta可期,投资者或有更多机遇。
赵蓓透露,其管理的工银前沿医疗基金在一季度相对基准有一定超额收益,主要是因为超配了创新药和创新药产业链板块。
看点三:国家队增持
就在业绩大涨的同时,最新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国家队资金也在增持基金,其中就包括医药主题基金。
来自天相投顾的数据显示,以中央汇金、中央汇金资管为代表的“国家队”共现身28只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持仓市值合计8546亿元,与2024年年中相比,持仓市值增长2640亿元。
具体来看,中央汇金共有13只ETF持仓,截至2024年底,持仓市值合计5199亿元,其中4160亿市值跟踪沪深300指数。而在其它细分ETF产品中,也能看到国家队的身影。
一个是易方达沪深300医疗卫生ETF,就在2024年四季度,中央汇金通过“华夏基金—中央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持有8.93亿份,对其增持了0.25亿份,同时通过“易方达基金—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大幅增持3.1亿份。
另一个被国家队增持的是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2024年四季度,汇金通过“华夏基金—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新晋该基金前十大持有人,年报披露显示,新晋3772.02万份,持有市值1829.05万元。
再看年金,工银瑞信、易方达、富国三家公司旗下相关主题基金也被其持有。
2024年8月上市的工银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588860)在当年年底前十大持有人“大换血”,中国银行企业年金计划、长江养老保险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工银瑞信添福混合型养老金产品、以及工商银行企业年金计划、江苏省拾壹号职业年金计划的组团买入,占据了其中5个席位。
在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中,富国福强股票型养老金产品小幅加仓,而中国银河企业年金计划则小幅减仓。值得注意的是,国寿在2024年四季度大手笔增持1亿份该基金,一跃成为第一大持有人。
此外,工商银行企业年金在小幅加仓易方达中证港股通医疗卫生ETF外,对工银瑞信添颐养老金产品、中国银行企业年金计划则保持仓位未动。
看点四:政策护航
对于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市场,就在今年以来,国内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支持医药板块的健康长远发展。
2025年2月,有关药品价格的两份征求意见稿:《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被市场关注,重点关注创新药的药价管理及改革、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等方面。
同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2025年3月下旬,国产创新药频频放出对外授权交易公告。国内多家知名药企与国际多家知名药企达成重磅产品授权合作。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至203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3万亿元。
华泰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和设备器械的出海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考虑到海外市场更高的价格和更稳定的市场格局,已有资产出海或具备持续出海能力的创新药械有望成为2025年市场表现最为耀眼的板块。
看点五:大幅增持
那么,对于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上述医药主题基金是如何操作和布局的呢?刚刚披露的一季报,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以谭冬寒管理的工银医药健康A基金为例,该基金持股集中度较高,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基金十大重仓股分别是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生物-B、百济神州、三生制药、智翔金泰、中国生物制药、药明合联、泽璟制药、凯莱英。其中,三生制药、中国生物制药、泽璟制药为新晋十大重仓股,持股量分别为739.5万股、1480.97万股、43.34万股。
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在一季度大幅加仓医药股,对第一大重仓股泽璟制药增持约1.84万股,对第二大重仓股信达生物增持约4.85万股,对诺诚健华更是大幅加仓16.2万股,对益方生物、康弘药业等亦有大幅增持。
周思聪管理的平安核心优势混合同样在一季度积极调仓,康方生物升为第一大重仓股,增持约4.5万股;诺诚健华新进为前十大重仓股,共持有28.08万股。其对百济神州、百利天恒、艾力斯也有不同程度加仓。
而知名基金经理葛兰一季度也有新动作:科伦药业新进入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前十大重仓股,迈瑞医疗、东阿阿胶、华润三九等个股被减持。
看点六:看好创新药
综合来看,创新药被大家一致看好,也成为后市布局的重点。
工银医药健康A基金经理谭冬寒在一季报中表示,创新药的结构性行情有望持续,有以下四点基本面原因:
首先,医保局开始研究优化集采政策的措施,政策转向开始兑现,后续还会有更多具体措施落地;
其次,创新药公司整体基本面表现强劲,几家龙头公司开始超预期的实现扭亏盈利;
再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被越来越认知到,跨国公司加大来华授权项目的力度,今年有多个项目有海外授权的预期;
最后,ASCO 等学术年会召开在即,多家公司的在研项目有靓丽数据读出。
“从估值来看,当前创新药公司虽然经历了一波较大的涨幅,但也只是从之前极低的估值洼地修复到当前相对合理的估值水平,并没有出现泡沫化迹象。”谭冬寒认为。
同样,葛兰在季报中表示,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继续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重点配置。二季度,仍旧看好创新药持续突破、消费医疗复苏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等方向。
此外,平安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周思聪看好创新药投资机遇。她表示,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行业有望迎来系统性投资机会。中期看,2025年至2028年将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集体步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
经历连续四年下跌之后,医药股的春天来了吗?创新药的这波走势,让我们充满期待!
(文末彩蛋)如何选择创新药指数
很显然,别说是医药板块,就是创新药板块来说,因为行业的专业性高、细分领域众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等原因,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指数化投资是相对更加合适的方式。
一般来说,创新药指数通常包括创新化学药、生物创新药、核酸药物、创新药产业链服务(如CXO、临床试验与商业化支持)以及消费医疗创新药等,这些成分股的多样性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并捕捉不同子行业的增长机会。
财富君梳理发现,创新药指数真的很多,比如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152)、港股创新药(HKD)、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沪港深通医药综合等指数。
细心的投资会发现,单从名称就能看出,尽管都是创新药指数,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聚焦港股创新药龙头,成份股行业主要分布在创新药,创新药含量纯粹。39只成份股中有22只成份股属于WIND创新药概念板块,权重达68.38%。
港股通医药指数,是从港股通范围内选择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生产的50只代表性股票,主要聚焦其他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两大领域,也是创新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中证港股通创新药产业指数,则是从A股市场选择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50只代表性股票,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投入强度高、有创新药品在海外或国内上市,以及处于创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公司。
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8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基日以来(基日是2018年12月31日)累计收益率达31.45%,年化收益率4.61%,业绩表现优于可比指数。指数重仓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68.67%、前五大重仓股占比50.10%;且均为行业头部公司,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前十大重仓股平均市值为7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