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文化交流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理解不了龙王和赘婿等传统概念的老外,却对短剧上瘾。这或许是因为短剧以其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快速的节奏,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于那些对东方文化不太熟悉的老外来说,短剧就像是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窗户,让他们能够快速领略到不同的故事和情感。同时,短剧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题材广泛,能够满足各种观众的口味,这也是其吸引老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3年年底,拥有中国背景的短剧App“ReelShort”下载量一度超过TikTok,登上美国iOS娱乐榜Top 1,这让许多人看到了海外短剧这片蓝海。几乎同时,国内的点众、掌阅、昆仑万维等短剧平台,也在尝试出海,把霸总、赘婿翻拍给外国人看。
一年多时间过去,短剧出海踩了不少坑,一些创作者慢慢摸索出可能走得通的小径,钟惠就是其中之一。她在2023年年底收到一家头部短剧平台的邀请,加入了这家平台的海外团队,亲历了从产品开发、上线App,再到投放翻译剧、上线自制剧,一家短剧平台从0到1出海的全过程。
钟惠从十多岁开始写网文、出书,后在多家公司担任内容负责人,十几年来见证了从网文到短剧,不同时代内容形态的变化,也赶上了短剧出海的风口。2024年3月上线的短剧《Forbidden desires:Alphas Love》由她担任总编审,是她的第一个短剧作品,也是平台第一部单日投放超百万美金的爆款自制剧,累计播放量达3亿+。
在海外拍短剧,翻倍的成本、文化的隔阂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初期市面上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标准,只能一点点试错。在钟惠看来,如今海外短剧已经过了拓荒的阶段,正在走向精耕细作。越来越多、越好的内容供给会进一步打开市场,吸引观众。
中国短剧平台在出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国外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看短剧?短剧能抢走奈飞和迪士尼的生意吗?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和钟惠聊了聊。以下是镜相工作室与钟惠的对话:
“老外理解不了赘婿”,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东西
镜相工作室:短剧出海有哪几种主流的形式?目前最多的是哪种?
钟惠:一类是翻译剧,给国内的剧加英文字幕,或者加各地区语种的字幕。一类是自制剧,也分为用原创剧本在海外进行拍摄,和把数据好的翻译剧快速地在海外进行改编拍摄这两种模式。
每一家的内容策略都不同,但大多还是会更基于国内的爆款去做,这是很多平台目前的标准。
镜相工作室:这几种形式各自有哪些特点?
钟惠:从成熟的出海逻辑来说,基于翻译剧做1:1的翻拍成功率更高,因为测试成本是很低的。现在海外的一些特别大的爆款,也是翻译剧跑出来以后,1:1去海外翻拍的剧。
如果是原创剧本去拍,那么对产出能力要求很高,要具备综合条件才可能成功,成本更高。你要熟悉海外的风土人情,本土化要做得好。
翻译剧还有一个优势。我们之前跑出来一部民国剧,这非常奇怪,后来我们内部分析,觉得有可能正因为是外国演员加字幕,海外观众看的时候会知道这是别的国家的内容,就像我们看韩剧,看财阀、看总统,我们不觉得很奇怪,但是如果在中国的背景下演总统、演财阀,就会觉得非常奇怪。这中间的文化差距是很大的,翻拍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但翻译剧不需要,只要故事精彩就行。
镜相工作室:之前整个短剧出海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钟惠:最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优质的内容人,很多国内编剧不会外语。加上当时国内短剧还算蓝海,这部分人在国内也能赚到钱,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不会来海外。所以前期一些内容厂商遇到的问题是内容团队储备不足,可能会出现纯翻译,没有原创的情况,他们买来国内的版权,就机翻一下直接拍。
像有些作品的翻译都是错漏百出的,语句都是不顺的,比如美国人说话是有俚语的,翻译的表达会很不地道。最明显的例子是外国人叫老公,不会叫Husband,他们会叫Honey。但是有的剧本台词里面直接叫老公“Husband”,是很低级的错误。海外的承制方也会说,你那个剧本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逻辑都不对,不符合美国国情。
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还有很多明显的文化隔阂。
像我们中国人很经常拍一些复仇、出人头地、反转、逆袭。但对老外来说,他们的精神需求并不在这上面。之前合作方和我们聊过,他们职场霸凌这一块管得很严,不能宣扬。再者,哪怕是他们的底层,每天随便打点零工赚的钱,都可以满足生存的需求,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生存焦虑,对草根逆袭复仇的故事不买账,没法共情。
镜相工作室:初期你们平台是如何启动出海的?做了哪些尝试?
钟惠:最开始也经历过一段长期的迷茫,市场上当时只有两个爆款,样本数极少,根本不知道海外观众喜欢什么,不知道本土化的难点在哪里,不知道哪些情节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我们只能花钱去拍摄,再去测试,得到数据反馈后再分析复盘。
最早期做了有三四十个剧,都是国内的爆款翻译过去的,也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编,但是大部分数据很差,测出率非常低。
你看龙王题材,当年也是很火的一种男频类型,但在海外就是不行,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文化基础。又比如赘婿,对于老外来说,这个东西他们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也很割裂。
镜相工作室:早期除了翻译剧,也做了自制剧是吗?内部对自制和翻译是什么态度?
钟惠:当时觉得都可以试一试,我们对选题没有特别的要求,就看编审自己个人的喜好。我没有刻意地去做原创,只是刚好想到要做的选题了,就尝试做一下。
选题定了之后,就自己孵化个大纲或者前10集,这样一步步往下推进就行。后期我们加强了项目的管理,会内部做一个围读会,希望各个内容分部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讨论,把不好的地方再重新完善。
管理团队还是蛮专业的,在内容上不太会干涉创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你自己确定好了,那就去尝试。因为早期市场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东西,没有测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市场想要什么样的。当时的海外市场还是太初期了。
镜相工作室:2024年3月上线的《Forbidden desires:Alphas Love》是你的第一个爆款,这个项目当时是怎么孵化的?
钟惠:这部剧是纯原创剧本,当时我刚去,不太懂海外,也不知道市场会不会喜欢。但我觉得故事是个好故事,就去做了。这个选题我构思出来以后,先邀请一位编剧试写,试了有一个多月,出了两三版,我觉得不行。后来找了一位业内非常厉害的老师,我们两个有长达10年共同合作的经验,一起孵化了这个选题。
其实这个题材非常小众、先锋,是狼人+师生恋+继兄妹,我们最初对这个剧完全没有信心,因为师生恋是美国社会非常反感的一件事情,甚至会让老师丢工作,是一个社会雷点。其次狼人题材非常小众,覆盖面并不广,理解成本也大。第一天小小试水的时候,它的ROI并不高,直到第二天才开始逆转。
后面我们复盘,只能说第一是新奇,没有人把这么多奇怪的元素揉到一起去,还处理得那么丝滑。第二就是这个故事本身内核好看,人物塑造比较优秀。比如男主角非常绅士,女主角又非常自强。
镜相工作室:这部爆款剧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钟惠:这部剧上线测试投放等第二天ROI100,日投放120w+美金,日耗在当时听说是触达天花板的存在。截至目前,根据官方数据,累计播放量达3亿+,全球欧美地区、西语区、阿拉伯语区、日韩及东南亚区域累计票房1000w+美金,单部作品从用户维度给平台带来了过亿收入。
从行业层面,在当时可以说是扩大了整个投资行业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大家本来觉得单部作品的日量级可能就5万到10万美金,突然一天到了100多万,这是成十倍的增长。对于后续行业的执行、布局和发力程度也会有一定影响。这个作品的意义是在这里。
镜相工作室:海外市场的爆款大概是什么量级?
钟惠:票房差不多300万到500万美金,大爆款的话就是1000万美金以上,超级大爆款是3000万到6000万美金。现在整个行业超千万的爆款也没有特别多。
全球各地都欢迎底层人民身份反转的故事
镜相工作室:海外都是哪些人在看短剧?跟我们国内短剧偏下沉市场的用户画像类似吗?
钟惠: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下沉,至少是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因为定价还是挺贵的,一部剧看完大概要人民币300多块钱,还是有钱有闲的这个阶层才会去消费。海外短剧观众是有一定认知和审美能力的,所以质感不太好的,逻辑特别生硬,人设特别反人类的,这种作品是跑不出来的。
现在用户覆盖面越来越广了,有钱有闲这个形容可能已经不是特别精准了。会有越来越多人去看短剧,有些人可能经济条件没那么好,也是我们的用户,只是说比起流浪汉等最底层的人来说,看短剧的这批人相对经济条件要好一些。
镜相工作室:上一波的网文出海有没有给短剧打下一些基础?
钟惠:前期我们也有买海外小说IP的版权来改编,有一些是网文出海阶段翻译到国外的小说,也有一些早期的外国的写作者,他们基于网文出海的生态去创作的一些比较稚嫩的作品。五六年前的数据是很好,但已经不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了。这些是2023年的一些尝试,现在开发早期海外网文作品的意义不大了。
网文出海为短剧出海打下的基础就是用户孵化的概念,但是大体上来讲,它的孵化也很受限。在那个阶段海外网文小说覆盖的面还是很小的,用户习惯和用户观影的认知还没有养成。网文和短剧的用户不一定是同一拨人。
镜相工作室:短剧覆盖的用户越来越广,这个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
钟惠:我觉得是在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上去之后。因为有很多好的内容进来,就会有更多的观众,以后就会有更多好的内容,这是正向的生态循环。
国内各个头部厂商现在都出海了,有更多的内容供应到海外去。明显感受是2024年6月份以后,Q3季度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今年第一季度我觉得是一个精彩内容大爆发的阶段,现在短剧出海已经来到了2.0时代。
镜相工作室:短剧出海2.0怎么去理解,跟上一个阶段有哪些区别?
钟惠:像之前的一个大爆款,《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人生)》还是一个很传统的霸总剧。以前很多剧,男主角都是CEO,形象相对扁平化,叙事是很单线、很浪漫的,类似有钱人拯救灰姑娘,都是一个套路。但是最近有消防员、赛车手、警察等作为主角,题材和人物设定都拓展了很多。
1.0时代基本上都是雌竞,女配做一些伤害女主角的事,现在做了很多新的人物关系和新的主题的尝试,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会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成长,关系和性格的碰撞,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做更加独特立体和脱离原有模板的内容。
镜相工作室:各个地区有哪些内容上的偏好?存在一种各个地区都喜欢的题材吗?
钟惠:狼人在日语区、东南亚地区就相对一般,在泛英语地区就会比较好。在日韩,像财阀、千金这种就会跑得比较好。全球通吃的内容是存在的。目前行业内有几个剧,全球都跑得很好,日区跑得好,美区跑得好,阿语区跑得好,西班牙语区也跑得好,核心题材就是底层人民的身份反转。
镜相工作室:越来越多厂商出海之后,在内容上会面临内卷和同质化吗?
钟惠:海外有一种情况是,各家拍的东西都差不多。有些海外观众会评论说这个故事我已经看过7版了。因为我们内容人的审美可能都差不多,有时候我们会非常震惊,怎么在完全没有打招呼,也同样是原创的基础上,大家的作品那么相似,甚至会有嘴说不清,“这东西真的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不是借鉴和抄袭”。
但是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网文还是短剧,只要写的人多了,从业者多了,一定是会有同质化的。同质化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对我们从业者来说也是一种鞭策,意味着你必须要拿出你的看家本领,更多地进行创新。
镜相工作室:海外有长短之争吗?短剧是抢的奈飞的用户吗?
钟惠:我觉得是平行的,奈飞的用户跟我们的用户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是在拓荒,吸引一批奈飞没有覆盖到的用户,这是我的看法。
首先奈飞做的剧,他的投资成本都非常大,其次奈飞是订阅制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一个观影群体。看长剧的时间匹配和观影习惯跟短剧是不一样的,是不是会有一些人他不太看长剧呢?这部分散落在外的用户,是不是就会被我们的短剧所吸引?
就像看战争历史剧,跟看爱情偶像剧,他的观众就是不重叠的。市场上一直有战争历史剧,那是不是有一批看爱情偶像剧的人,他没有被服务到?我们是为这类没有被服务到的人提供服务,我倾向是这种情况。
“短剧如果想做好,还是得中国人参与”
镜相工作室:海外短剧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和国内的区别在哪?
钟惠:跟国内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国外没有小程序,是用软件App,整个链路和国内差不多,把切片投放到社交媒体上,比如TikTok、Meta这些平台,然后吸引用户下载软件,在软件里面付费观影。
目前还是以付费短剧为主,但免费短剧肯定也慢慢会越来越多,这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海外用户的付费意愿和付费习惯都比较好,但是他们也会觉得贵,海外现在也有很多盗版短剧。现在在做免费短剧的就是字节的Melolo。
镜相工作室:国内的情况是投流费占大头,海外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投流逻辑有什么不同?
钟惠:投流跟国内情况比较像,也是最主要的成本,一部剧投流一天能花几百万人民币,制作费总共可能才100多万。
不一样的地方是,海外会看长周期的回收。我们时间最长的剧投了大概有小一年。因为它毕竟不是小程序,是个App,会有用户持续地进来,不是说买完这部剧用户就跑了,是要做生态的。
镜相工作室:平台和承制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钟惠:早期对投比较多,我的第一部剧也是对投,后期基本上是平台全资比较多。
镜相工作室:在海外拍摄短剧的成本和周期是怎么样的?
钟惠:周期大概是6到10天不等,成本大概是国内的两倍到三倍。这两年越来越多短剧平台出海,演员的价格已经涨了很多。2023年头部差不多也就700美金一天,现在可能都要一两千了。
镜相工作室:如何挑选海外的承制团队?
钟惠:出海前期承制方的供给也没有那么多,没有什么选择,是随机的搭配。其实有很多好的剧本,可能就是折损在了拍摄团队的呈现上面。我们在拍第一部剧的时候,也没得挑。但是这个作品挺幸运的,承制方非常懂内容,拍出来的成片剧本完成度高达95% 。
早期也会遇到一些不专业的团队,比如说甩戏,交片的时候只拍了剧本的70%,上线的时候还得靠字幕来拼剧情。因为中间某一段戏他没有拍,没有镜头可以剪,没法把故事讲清楚,只能靠字幕告诉观众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团队。为了提升爆款的几率我们可能会进行匹配,比如说这个团队拍暧昧戏特别好,我们可能就会配一个爱情的本子。有些拍爽剧比较好,就会匹配爽剧的本子。
镜相工作室:和海外的拍摄团队在沟通上会有问题吗?
钟惠:沟通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团队是纯海外背景的话,有时候节奏问题比较明显。
一些人物动机他们可能不太能理解,成片出来以后,镜头语言特别慢。影视剧是用镜头语言来去呈现、去交代,按照短剧的快节奏来说,三个镜头你就能把周边的环境、人物在做什么、神情是什么样都表现出来了。
但海外一些重氛围感的团队,可能第一镜开始会有长达五六秒、七八秒的长镜头,就拍一个人的背影,然后第二个镜头再慢慢过渡给外边的景色,再慢慢交代这个人在做什么事。这个过程可能就花了十几二十秒去烘托。
一些像一镜到底的技巧,虽然很考验演员,很考验拍摄组,很纪实,但它很枯燥。这是艺术的东西,并不是视觉冲击感特别好、对观众很友好的东西。
有时候逼得我们编剧都要自己上手去剪一个样片。用软件去把已有的素材拼一拼,告诉承制团队我们要这样子的,再去磨。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
镜相工作室:因为现在海外的承制团队还是以华人为主?
钟惠:我都有接触过,华人团队会更多。现在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开始进入工业化体系,很难遇到不专业的团队了,只是没有国内成熟。国内现在的短剧质感都非常好,对剧本落地是有加分的,在海外的话你还得想办法盯着团队,让他不要跑太偏。我觉得短剧如果想做好,还是得有中国人参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