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行业研究工具
4月,大量消费企业递交了招股书,拟冲刺港交所主板上市,包括溜溜梅、遇见小面、伯希和、赛力斯、卡游、鸣鸣很忙等。这些企业呈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1)往往通过早期敏锐捕捉细分市场机遇、以差异化定位迅速切入市场,如卡游的校园社交货币概念、遇见小面的平价多品策略;2)普遍重视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布局,起初被视为成本负担的投资,如卡游智能工厂、东鹏“一物一码”供应链体系,事后往往转化为高度柔性、高效率的竞争优势。
然而,企业间的行业特性也带来了不同的成功路径与风险:1)食品饮料行业(东鹏、溜溜果园、三只松鼠)强调供应链掌控和渠道渗透,但面临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下降及健康消费趋势挑战;2)文娱消费(卡游)依赖IP热度及情绪消费,受政策波动风险较高;3)餐饮行业(遇见小面)以严格的数字化运营和标准化保证快速扩张,但扩张后的品牌品质控制风险较大;4)汽车行业(赛力斯)因跨界科技合作而快速崛起,但高增长背后利润空间受价格战挤压,海外政策风险亦不可小觑;5)伯希和所在的户外服装行业,则因线上渠道依赖过高,品牌定位跨界存在模糊风险。
东鹏饮料 4/3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东鹏饮料起源于1987年深圳东方公司饮料厂,2003年民营化改革后,敏锐捕捉功能饮料的早期市场机遇,于2009年推出核心产品“东鹏特饮”,并于2021年在上海主板上市。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5亿、112.57亿和158.3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21.9%、32.5%、40.6%
净利润分别为14.41亿、20.40亿和33.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20.8%、41.6%、63.1%
2024年功能饮料销量市占率达26.3%,排名第一
2024年功能饮料零售额市占率23%,排名第二
东鹏饮料的成功源自差异化战略:
通过“高仿微创新”切入功能饮料市场,避开红牛的高端定位,以价格战和精准下沉策略抢占低线城市和蓝领消费者(如工人和司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式的快速扩张模式。
率先大规模布局“一物一码”的渠道数字化追踪技术,实现高效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精准触达,使其渠道渗透效率远超元气森林、农夫山泉和可口可乐等依赖传统经销网络的品牌。
全国终端网点覆盖近400万家,几乎实现所有地级市覆盖,渠道广度和深度可媲美跨国巨头。但面对元气森林、红牛、乐虎和战马等竞争者的价格与渠道攻势,此竞争壁垒并非牢不可破。
虽然东鹏已开始尝试多元化产品布局,但特饮收入仍占84%以上,单品依赖风险仍未消除。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弱化与对可持续、低糖健康饮料偏好的提升,也对东鹏长期战略构成压力,迫使公司需尽快布局无糖或健康功能新品,并在包装环保化和品牌社会责任层面补足。竞争者(如乐虎、魔爪)纷纷加大下沉市场布局,也可能引发价格战。
卡游 4/14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卡游创立于2011年,最初专注于动漫IP代理,2018年因推出盲盒式集换卡牌迅速崛起。2021年红杉资本和腾讯入股共1.35亿美元,并附带2026年前完成IPO的对赌条款,推动了本次港股上市。凭借热门IP(如奥特曼、小马宝莉)和稳固的渠道布局,公司2024年销售达48.11亿包卡牌,跻身情绪消费头部品牌。
2023年受盲盒监管影响收入下降至26.62亿,次年反弹至100.57亿
2024年净利润飙升至44.66亿,同比增378%,毛利率维持在67.3%的行业高位
卡游的优势集中在精准的校园市场定位、高度数字化的供应链,以及极强的渠道控制力:
产品直接定位于“10后”中小学生群体,打造校园里的“社交货币”,形成稳固而忠诚的用户基础,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泡泡玛特等品牌形成鲜明差异。
2019年在浙江投入3.32亿建造智能工厂,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早期被视为过于激进,后来证明为关键优势。使得公司在市场波动时,仍能迅速应对热点IP需求,实现规模优势和弹性供应链。
掌控15万个销售终端的庞大渠道网络,对竞争者形成了强大的进入壁垒。
尽管如此,公司过于依赖少数热门授权IP(2024年前五大IP贡献超85%的收入),这种依赖性未来可能遭遇授权到期(主要IP在2029年到期)或IP方转自营的风险。此外,2023年6月起监管对未成年人盲盒消费的严格限制以及新一代消费者更高的社会责任期望,将迫使公司战略由短期利润转向长期品牌建设和可持续消费导向。出生率的下降也意味着目标消费群长期萎缩,公司应及早布局成人向品类,加强国际化拓展、数字化社群建设及原创IP开发。
遇见小面 4/15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遇见小面创立于2014年,历经多年稳扎稳打的模式探索,前7年仅开设约100家门店,到2022年才开始显著扩张。近三年收入高速增长,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客单价从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0元,尽管短期内同店收入略有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4.2%),翻台率却显著提升(平均4.1次/天),成功抵御了疫情与消费降级的市场冲击。
2022年底门店数170家,2025年4月达到400家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66.2%
2023年转亏为盈,2023年净利润4,591万元
2024年6,070万元
相比行业普遍追逐“单品爆款”和高溢价的网红模式,遇见小面采用平价多品类矩阵(单店SKU达30-40个),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率先采用数字化标准运营体系,确保全国口味品质统一(如红油辣子油温精确到85℃、炸制2分30秒),极大提升了坪效(日均单店收入1.24万)。
24小时营业的创新模式和高度会员化的数字营销策略(会员数1,880万+),建立了更牢固的用户黏性,形成了竞争对手短期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
当前市场存在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下降,健康潮流崛起,Z世代个性化偏好的挑战,公司须持续推动菜单创新和差异化服务,同时面对下沉市场扩张和价格战的压力,进一步投资上游供应链与中央厨房,优化成本结构。上市后更须警惕高速扩张过程中品质失控的风险,着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坚持长期用户导向战略。
溜溜果园 4/16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溜溜果园成立于1999年,最初为多果类食品企业,2006年决定聚焦青梅深加工,奠定了未来的垂直品类战略。2013年通过杨幂代言的“你没事吧”魔性广告一夜爆红,当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成为梅类零食市场首个年收入超十亿企业。随后公司持续在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整合方面深耕,2019年推出梅冻新品类,实现上市首年销售1.6亿袋,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2022–2024年间逆势增长,营收年复合增长率17%
2024年营收16.16亿,净利润1.48亿,净利率9.1%
净利润中政府补贴占22.8%,毛利率下降至36.0%
相较于竞争对手的多元化全品类战略,溜溜果园在青梅细分领域采取“单一品类聚焦+供应链垂直整合”的模式,2024年产品市占率达7.0%,梅冻新品类更以45.7%的市占率稳居天然果冻行业第一。
通过建设百万亩梅园基地掌控了上游供应链,具备了原料品质控制与价格稳定的优势,但也同时面临因极端天气带来的生产风险。
数字化布局相对滞后,研发投入仅占收入的1.2%;依靠明星代言与高强度广告营销,销售费用占收入19%,可能影响长期盈利质量。
随着消费市场日趋碎片化、渠道变革与健康需求上升,溜溜果园原有的单一品类战略及营销驱动模式也面临着不少挑战。2024年公司的核心品类梅干产品毛利率已降至32.1%,说明“以价换量”策略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变化迅速且品牌忠诚度低,迫使公司持续高额营销投入,ROI下降风险上升。此外,渠道上量贩零食店崛起,对传统经销渠道形成冲击,2024年溜溜果园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已达33.1%,渠道依赖风险加剧。
三只松鼠 4/25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三只松鼠创立于2012年,以互联网电商模式迅速崛起,2019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中国最大的本土零食公司”。然而,公司2020至2023年经历营收连续下滑,利润空间被大额流量营销成本压缩。面对压力,公司于2022年起进行战略转型,包括自建坚果加工厂以优化成本,推动“高端性价比”和“全品类+全渠道”战略,于2024年实现了业绩反转。
2020年营收97.94亿至2023年71.15亿元
2022至2024年营销费用累计30亿,占销售费用六成
2024年营收106.22亿,同比增长49.3%,净利润同比85.5%。
良品铺子主打高端路线,强调品质与健康,百草味被外资收购后向国际化靠拢,相比下来三只松鼠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模式:
依托线上数字化优势,通过互联网流量实现低成本获客,并快速拓展新品类(2024年上线600余款新品),以高风险策略换取产品丰富度和市场话题热度。
率先推动ESG战略,主动满足年轻消费者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期待。尽管早期这些战略投入被视为成本过高且收益不明确,但反而构建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证明了数字化、供应链一体化所带来的显著优势。
反观市场趋势变化,过去十年里消费者对单一品牌的忠诚稳步减弱,更多人乐于尝试新品牌、新口味,这意味着单靠品牌惯性留住用户越来越难,必须持续提供个性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价值才能黏住消费者。此外,大众对零食的无添加、低糖低脂、有机天然等健康属性更加关注,如果产品被视为不健康、高热量,消费者可能迅速流失。再加上渠道分散化趋势显著,这使得三只松鼠以往依赖单一线上渠道与流量红利的优势变得脆弱,公司需增强线下布局(2024年底门店仅333家,比2021年高峰期锐减70%),加强品牌忠诚计划,以应对消费疲劳与价格战。
伯希和 4/28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伯希和自2012年创立,以电商起家,定位“新自然户外生活方式”,主攻城市通勤与户外运动融合的消费需求。近年营收快速增长,利润率稳健提升,成为国产高性能户外品牌前三(2024年市场份额5.2%)。但高速增长背后存在隐忧:线上渠道占比高达76.5%,流量平台的规则变化或竞争激化将对公司产生负面冲击。此外,围绕品牌名称的争议显示品牌声誉的潜在风险,凸显财务数据之外的软性隐患。
2022年3.78亿、2024年17.66亿,同比增速94.5%
2024年净利润2.83亿,净利率17%、毛利率59.6%
伯希和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带来明显优势,但也暗藏风险:
线上DTC渠道策略成功避开传统户外品牌的线下成本压力,并实现高毛利。但这种渠道单一性也意味着高依赖性,未来平台算法调整、流量红利消退可能带来经营波动。
中高端定位(产品主力用户为18-35岁都市白领、女性占比约60%)虽然提高了品牌溢价,但在宏观消费疲软时可能引发需求错配风险,消费者可能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竞争者,如骆驼。
“户外×通勤”的跨界定位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存在专业户外和大众休闲两端皆难完全满足的风险,容易在竞争加剧时陷入品牌定位模糊的境地。
面对行业增速放缓(预计2023-2028年中国户外装备市场年均增速约5%)、消费信心疲软、政策监管趋严等挑战,伯希和可以利用此机会实现品牌进化与竞争优势重塑。与传统IPO后激进扩张不同,公司应践行“慢即是快”战略,以稳健的步伐提升品牌资产,强化用户忠诚度,优化供应链数字化和柔性生产能力,谨慎推进线下渠道建设,避免盲目收购扩张或贸然进军海外市场。
赛力斯 4/28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赛力斯集团1986年自传统汽车零部件起步,历经从整车制造到全面转型新能源的多次关键变革。尤其2021年与华为联手打造高端新能源品牌“问界”,数年间相继推出M5、M7、M8、M9等车型,迅速抢占“新豪华”市场份额,成功实现从区域性传统车企到全球化科技汽车品牌的跨越。这种战略转型使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022年营收340.56亿,净亏损52亿
2024年营收猛增至1451.76亿,同比增长305%
净利润转盈至59.46亿,毛利率提高到26.21%
赛力斯的竞争优势在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跨界合作战略:
不同于蔚来、理想、小鹏等自主研发模式,赛力斯选择与ICT巨头华为深度融合,通过“智选车”模式共享品牌和技术资源,以低渠道成本快速进入高端市场,也促使其他车企纷纷效仿与科技公司合作(如极狐、阿维塔)。
产品技术路线灵活,包括增程式与纯电动并行,智能化程度与蔚来、小鹏持平甚至略胜。
继承传统车企供应链优势,专注少数大单品战略,早期投入高成本在数字化生产设施(重庆智慧工厂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这曾备受质疑的举措但现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但与此同时,市场的挑战也逐渐显现,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正在下降,更倾向于技术领先且价格优惠的车型,这直接导致赛力斯问界系列在热销后出现销量增长放缓(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的价格战加剧,2023年特斯拉掀起大规模降价潮,随后理想、小鹏等品牌加入,持续挤压赛力斯的利润空间。此外,全球监管环境波动,欧洲于2024年实施高达45%的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对赛力斯布局海外市场构成直接威胁,要求其更加灵活地调整市场进入策略,提前部署本地化生产或合作。
鸣鸣很忙 4/28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鸣鸣很忙集团旗下拥有“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两个品牌,以“好零食,很便宜”的定位在中国县乡市场迅速崛起。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门店14,394家,交易单数超过16亿次。然而,快速扩张与营收激增不代表高质量成长;传统的成功指标可能掩盖盈利能力薄弱、战略适应性不足的风险。
截至2024年底,门店14,394家,年GMV555亿
2022年收入42.86亿,增长至2024年393.44亿
2022年净利润0.81亿,增至2024年9.13亿
鸣鸣很忙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数字化高效运营、精准的大众市场定位及产品差异化:截至2024年底,其单店平均SKU约1,800种,约25%为自主开发产品,SKU总数达3,380种,库存周转周期仅11.6天。
公司的战略脆弱性也不可忽视:过度依赖低价竞争缺乏护城河;SKU高度复杂化可能降低快速应对消费趋势变动或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加盟商数量快速增长(两年内增至7,241家)使品牌管控难度激增。
当前市场环境变化不定,健康化消费趋势、竞争加剧、渠道多元化和监管环境趋严,将推动零食行业深度洗牌与产业升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趋势虽威胁传统零食品类,却能促使公司布局健康零食,抢占消费升级蓝海。激烈竞争虽然压低利润率,但也推动行业整合与集中,公司2023年成功整合“赵一鸣零食”即为典型案例。公司应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加盟商体系管理,建立真正弹性的竞争优势,而投资者则应关注企业的适应性与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