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 张赛男 上海报道
“在这个阶段,能够实现盈利不容易。”5月12日,在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天岳先进(688234.SH)董事长兼总经理宗艳民坦言。
2024年,天岳先进实现营业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41.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9亿元,扭亏为盈。
但自2024年以来,中国碳化硅衬底市场经历了显著的价格调整,尤其是6英寸衬底价格持续下跌。
“国内衬底市场确实有些‘卷’,但主要是工规级‘卷’。”宗艳民指出,衬底分为工规级、车规级两大类。工规级衬底主要用于工业电源领域,对于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相对宽松,门槛较低;车规级衬底对于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全球能供应主驱衬底的企业非常少,天岳先进是其中之一。
目前,天岳先进8英寸衬底的出货量在行业领先。另据日本富士经济报告测算,从2024年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占有率来看,天岳先进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碳化硅衬底制造商,市场份额22.80%。
宗艳民认为,2025年碳化硅市场,工规级衬底价格竞争可能会更激烈,但车规级衬底以及8英寸、12英寸的大尺寸衬底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加大布局大尺寸、光学产品
业绩会现场,天岳先进展出了3块SiC衬底,分别是半绝缘、导电N型、导电P型300毫米(12英寸)衬底。
目前,碳化硅衬底行业正处于尺寸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6英寸导电型衬底依旧是市场主流,8英寸导电型衬底的市场需求逐步攀升。
天岳先进量产碳化硅衬底的尺寸已从2英寸迭代升级至8英寸,并于2024年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宗艳民指出,同时展出三款12英寸SiC衬底,标志着天岳先进拥有自主可控的大尺寸技术。
“类似于硅片从6英寸到12英寸的演进史,碳化硅衬底往大尺寸发展是必然趋势。”天岳先进董事会秘书钟文庆介绍道,N型SiC衬底更适用于电动汽车,P型SiC衬底适用于电网、电力领域,高纯半绝缘SiC衬底适用于AI眼镜。
碳化硅材料需求爆发的关键在于成本效益能够持续优化,而大尺寸衬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天岳先进为代表的碳化硅衬底企业,纷纷在生产大尺寸碳化硅衬底相关的技术上加大投入。
2025年一季度,天岳先进研发费用4493.77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01.67%,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从去年同期的5.23%上升到11.02%。依据一季报,天岳先进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下滑主要系大尺寸产品研发费用增加等所致。宗艳民补充道,“公司对一些战略产品,特别是光学产品加大了研发投入。”
这主要是指AI眼镜用高纯SiC晶体:SiC衬底被公认为光学AI眼镜的最佳材料。但由于价格昂贵,此前只有高端市场使用碳化硅镜片。宗艳民指出,去年天岳先进发布12英寸SiC衬底,AI眼镜有望在大众市场应用碳化硅衬底。
2025年一季度,天岳先进在AI眼镜光学衬底领域持续投入,也已对多家客户形成销售。
“这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产业。”钟文庆指出,AI眼镜属于消费电子,和工规、车规都不一样,更看重消费者的体验。其改变了消费电子产业的人机互动模式,未来天岳先进会继续加大相关布局。
新能源汽车驱动产能扩大
碳化硅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并不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18年,特斯拉率先应用碳化硅技术。另外在白色家电领域,2025年三菱电机推出两款新型功率半导体模块样品,并计划将其应用于室内空调及其他家用电器——这是碳化硅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白色家电领域。
尽管仍是“新材料”,但碳化硅增长速度较快:从2019年到2023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全球收入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7%。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从2024年到2030年,电动汽车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仍高达36.1%,将继续引领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的增长。此外,光伏储能、电网、轨道交通的复合年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7.2%、24.5%及25.3%,家用电器、低空飞行和数据中心等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新兴应用领域的预测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9.2%。
这也驱动天岳先进扩大产能。2023年,天岳先进的上海临港工厂投产。作为8英寸衬底的主要生产基地,临港基地的规划产能达96万片。
2024年,天岳先进碳化硅衬底产量达41.02万片,较2023年增长56.56%。其中,上海工厂已于2024年年中提前达到年产30万片导电型衬底的产能规划,该公司也启动了第二阶段产能提升规划。
另外在今年2月,天岳先进递表港交所。钟文庆介绍道,这是进入国际化资本市场的战略布局,但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大产能——赴港上市所得款项将用于扩张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能,包括国内产能扩张、海外生产基地建设。
这也是中国碳化硅行业的缩影。过去几年间,碳化硅投资热情高涨,但也引发了关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前几年碳化硅非常热。光衬底企业全国就有50多家,非常不正常。”宗艳民指出,但其中能批量供货的企业很少:碳化硅衬底材料是离散型作业,但芯片制程先进、高度智能化,对衬底的一致性、可靠性要求极高,批量供应很难做到。“我认为碳化硅衬底不会走上光伏的路,它的技术壁垒很高。”
产能扩张也将带来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但天岳先进对此看法颇为积极。
公司2024年年报指出,随着全球尤其是中国碳化硅衬底头部制造商的产能扩张,头部制造商在成本分摊、生产自动化和工艺优化、供应链采购、技术积累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衬底价格的下降。衬底价格下降将推动更多下游场景采用碳化硅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