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5月13日早盘,光伏板块出现异动。多家光伏硅料厂商股价大涨,通威股份(600438.SH)一度涨停封板,大全能源(688303.SH)盘中涨逾19%,港股协鑫科技(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股价也都出现明显涨幅。
光伏板块的大涨,与早盘市场流出的传言有关。有消息称,硅料行业正在推进减产保供,头部企业或联合酝酿“收储计划”。而这所传的“收储计划”,则是由头部硅料厂商牵头并购行业其他硅料产能。
针对这一消息,5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所涉及的部分光伏硅料厂商求证,相关人士均表示并不清楚消息来源。但也有光伏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据其了解的确有类似讨论的声音,“方向大致相同。”
尽管“收储”传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其引发光伏板块股价大涨的现象表明,目前去产能的确是光伏业内乃至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
诸多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光伏行业拐点何时出现,与去产能、清库存的实际力度和决心密切相关。有行业人士强调:“龙头企业尤其需要带头发挥作用。”
光伏“小作文”冲击二级市场
5月13日的A股市场整体表现相对平淡,但光伏板块却走出了独立行情——Wind光伏指数(884045.WI)涨幅1.40%,与沪深指数当天的涨跌幅形成对比。
盘面上,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弘元绿能(603185.SH)、东方日升(300118.SZ)的股价均在盘中出现大涨,甚至涨停。而这些光伏企业的共性,在于其均布局或者曾经布局硅料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就在A股开盘后不久,几则光伏“小作文”开始在一些社交平台流传开来。其核心内容指向,某头部光伏企业组织召开投资者交流活动,提出硅料行业的“收储计划”,并在制定方案。此外,该头部企业还提议近期较大幅度削减硅料产能,即减产保价。
而这份所谓的“收储计划”则是直接“引爆”光伏板块——该计划提出,由硅料行业目前产能靠前的六家企业来收购剩余所有硅料产能,具体方案并没有确定。
随后,部分媒体向业内人士求证指出,确有厂商提出减产挺价方案。有媒体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称,“确有头部硅料厂商提出了减产挺价的方案,且该厂商与部分硅料厂商进行了事先沟通,但方案能否成行尚是未知数。”另有报道从某头部硅料厂获悉,“路径可能是通过主管部门引导下成立专项基金进行操作,待硅料价格回暖后资金再退出。”
不过,也有媒体向部分硅料厂商高管或投资者热线求证,未听说过“收储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传闻中所涉及的部分企业人士沟通获悉,“收储计划”是否真实存在扑朔迷离。例如,记者在向某头部硅料大厂相关人士求证时,其表示并不清楚相关传闻从何而来。但也有光伏企业人士表示,其了解到头部企业的确在讨论相关意向(收储计划),“方向没问题。第一步先是减产去库存;第二步,收购产能后去产能;第三步,盈利之后,之前的配置再退出。”
截至发稿时分,尚未有任何光伏企业或行业协会回应上述传闻。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小作文”上午发酵刺激光伏板块后,主要光伏公司下午的股价相继出现回落。例如,通威股份临近午盘收市前夕开板,午后股价震荡回调,最终收涨7.56%;大全能源午后走势有所起伏,股价收涨13.99%。
业内期盼去产能
股价的走势,实则表明投资者在对光伏“小作文”的真实性产生动摇时,也的确期盼光伏产业在推进产能出清过程中能出台更有力度和更有效果的措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5月7日发布的产业链价格数据显示,当周,棒状硅企业竟无成交,市场僵持博弈;颗粒硅企业有成交,成交均价为3.60万元/吨,环比下降2.70%。而回溯前一周的价格,N型棒状硅和颗粒硅的成交均价分别为3.56万元/吨、3.70万元/吨,环比均下滑,这也是自3月底光伏硅料价格横盘后连续三周实际成交均价出现下跌。
需注意的是,今年3月份,光伏其他主材环节曾因受到光伏政策调整带来的“抢装潮”带动需求增长,并进而促使价格阶段性修复。但同期,光伏硅料环节却因库存压力过大,并未出现价格回升。
硅业分会今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指出,2025年一季度国内多晶硅继续呈现“三低一高”的运行状态,即市场价格和供需保持低位,库存维持高位。
据该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各大硅料企业在自律号召下,减产降负荷,平均开工率已经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并跌破40%。此外,在一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同比大减超过44%的情况下,一季度去库存的效果也只是“轻微”——截至2025年3月底,国内多晶硅行业库存总量仍约39.18万吨。
与此同时,由于高库存运行,一季度国内多晶硅的平均成交价格跌至4.16万元/吨。对此,硅业分会分析称:“价格一路下跌,基本跌破所有在产企业的现金成本,全行业负现金流已经超过三个季度。”
目前,硅料已经的确成为光伏主材领域去库存压力最大的环节之一。即便是各大企业严格自律,减产保价,但这仍不能从本质上扭转供需不平衡的关系。
还需一提的是,“抢装潮”效应退去后,业内对于如何填补需求空缺的担忧,也直接导致近期光伏主材价格继续下跌。例如,在4月份,由于“抢装潮”效应过后需求下滑,硅片、电池、组件价格都保持下行态势。这对于硅料环节的影响便是,进一步降低采购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