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及GW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市场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进入“十四五”收官之年,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有望提速,卫星产业战略价值突出。
根据媒体报道,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将按计划迎来首发;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续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实现发射场零的突破,补齐了商业航天链条缺口。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加速成长,企业数量目前已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报告中提及两次,且在新兴产业中的次序升至第一位,重要性凸显。我国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和“星网”前期各进行了3-5年的筹备和试验,2024年下半年先后启动卫星组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两个星座2024年总体发射规模不大,2025年的发星体量有望达到700-800颗,相较2024年增长10倍以上。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除了技术上的频频突破,成本端的竞争力超出市场预期。国内预计将于2025年-2026年初步实现火箭重复发射利用。同时,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一些商业卫星企业走上批量化、低成本之路。在火箭供应链方面,中国相比国外也有较大的供应链降本潜力。从投资角度来看,卫星、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相关企业2025年订单恢复的市场预期较强,业绩改善的确定性较高,可关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技术、应用的进展及相关催化。
免责声明:本研究分析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分析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交流、分享、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研究分析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研究分析,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本研究分析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