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类比,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无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金字塔尖的需求。因为它不仅是衡量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更牵动着地球最紧要的资源账本——水、土地、能源、温室气体等等。
尽管ESG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大超预期。就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在接受瞭望智库采访时透露:
200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立时,会员数是44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不到两家。到今天,会员数已达25000多个,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会员企业数突破1000家,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增量、增速在亚太地区均排第一。
这样的发展在白酒行业得到了生动的印证。“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白酒企业的环境维度评分升幅最大”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提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白酒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是一场从生产方式到商业逻辑的全面重构。
面对新的时代之问,中国酒企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获得Wind ESG A级评定的水井坊,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于4月29日向外界展示了其第4份答卷:《水井坊 2024 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
透过这份报告,我们试图窥探当下酒企如何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将一个被一些人称为“面子工程”的战略走向“里子革命”。
“克碳必较”的新纪元
白酒的酿造高度依赖自然环境,一粒高粱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一滴酒的诞生离不开纯净的水源,而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更是千年传承的“活化石”。
然而,传统酿造工艺的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份由中国酒业协会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起草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白酒》文件提到:
企业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粗犷的管理、落后的工艺设备会导致各个酿造环节中的大量能耗,生产要素的低效利用,进而导致白酒企业大量碳排放。
比如传统观念中常被忽视的酒糟废水甲烷逸散,实际上占据了总排放量的12%-18%,而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每偏差1℃,就能引起单个窖池碳排放量超过5%的波动。
更关键的是,国际市场的“碳壁垒”正在形成。欧盟开启“碳关税”(CBAM),覆盖行业不仅包括钢铁、水泥、电力等,更向下游产品、有机化学品等多领域推进,中国白酒的出海之路或面临新束缚。
4月1日,备受瞩目的《GB/T32151.25-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酒行业迈入了首个系统性碳核算国家标准的时代。
这部被誉为“碳法典”的重要规定,首次将酒企的碳排放精确划分为五个关键领域: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生产流程中的排放、废水处理中的气体逸散、外购能源的间接排放以及余能外供的碳抵消,将拥有千年历史的酿酒传统产业推向了精确至“克碳必较”的现代化管理新纪元。
危机中往往孕育着转机。很多企业早已布局“碳资产”,将ESG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水井坊的实践,正是这一转型的典型样本。
一场全价值链的“碳中和革命”
纵观水井坊的第四份ESG报告,其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精准量化,让“克碳必较”成为管理常态。
绿光气候研究院院长、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智库 ESG与碳中和专家舒玉莹谈到,ESG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展现,信息化、数字化是核心。
为了实现高效透明的治理,在此次报告中,水井坊迈出关键一步,首次明确碳减排目标:计划自2024年至2030年,累计减少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间接排放)温室气体至少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通过深化与上下游伙伴合作,推动范围三(价值链相关排放)的全面低碳转型。
这一目标的制定不仅契合国际气候行动趋势,更标志着水井坊将减排责任从自身运营延伸至全产业链。
为实现这一目标,水井坊将减排责任分解到每个环节:
原料端,推动100%原粮订单种植,扩大绿色食品认证规模,通过再生农业减少种植碳足迹。
生产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生产环节废弃物,如土桥工厂通过替换老旧高能耗酒泵,有效减少生产电耗;邛崃工厂实现酿酒车间冷却水100%循环利用,年循环水量达82.1万吨;力争实现 100% 酒糟重复利用、推动实现零填埋等。并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规模,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通过购买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抵消电力碳排放,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1,773.54吨二氧化碳当量。
物流与消费端,水井坊推动新能源运输车辆占比提升、优化运输路线,并简化包装设计,全年减少使用ABS塑料近70吨、PE塑料约1.7吨,同时计划到2035年实现包装减量、材料替代与循环利用的全面升级。
第二个关键词,双重重要性,从“合规披露”到“战略导航”。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新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首次从部门规章层面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新规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意味着ESG信息披露进入了“实质性管理”阶段。
在此次的ESG报告中,水井坊便首次引入“财务重要性”与“影响重要性”双维度框架,梳理出31项核心ESG议题。例如产品质量安全关联品牌价值, 供应链管理、水资源保护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等。
这一框架将ESG从被动合规升级为主动战略,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白酒行业的先行者,水井坊的实践势必将为同行提供参考。
第三个关键词,长期主义,ESG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近年来,ESG开始受到争议,有人认为它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负担,甚至有人说“ESG已经变成一句最新的脏话”。
ESG究竟是负担?还是投资?
水井坊总经理胡庭洲强调:“ESG是驱动企业实现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大多数学术研究亦表明,ESG与回报之间有正相关关联,尤其有助于管理下行风险。如同欧睿国际对于市场的持续追踪的结果那样,2020 年至 2023 年间,全球可持续产品的零售额比非可持续产品高出一个百分点。
正因对成长为更具长期投资价值企业的执着,水井坊的长期思维一以贯之:
连续第三年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并再度获评“行业最佳进步企业”;
MSCI ESG评级升至BBB级(中国白酒行业前列);
联合行业协会发布《白酒成都产区浓香型白酒名优老窖池团体标准使用管理指引》,守护行业文化遗产;
图源:《水井坊 2024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
从“独善其身”到“命运共同”
水井坊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ESG正在重塑白酒行业的竞争规则。
比如舒玉莹所说数据是ESG的核心一样,没有数字化,ESG就是空中楼阁。水井坊通过物联网监测窖池温度、用大数据优化物流路线,将减排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化指令。这种“精确管理”模式,正是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缩影。
再比如水井坊提出全价值链行动,其与农户共建绿色种植基地、要求供应商使用新能源运输车辆,实际上也是在构建一个“低碳生态圈”。这种协同效应,必将催生行业新标准。
更重要的,当酒企加速出海时,ESG评级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硬通货”,比如水井坊的ESG案例《由历史,向未来:水井坊的ESG探索之路》已经被纳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库,表明其ESG探索不仅为行业树立标杆,更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了制高点。
所以对于中国白酒行业而言,这场绿色觉醒既是挑战,更是重生的契机。毕竟当“碳足迹”取代“广告语”成为品牌标签,当“绿色工厂”比“千年窖池”更吸引资本关注,这场变革早已超越环保本身,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商业如何与自然、社会共生。
而水井坊的探索已经证明了,ESG不是负担,而是通往“长期主义”的桥梁。
参考: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酒业迈入“碳账本”新纪元:从蒸汽动力到数据驱动的绿色变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