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2025年4月的一个傍晚,当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博倩律师在从深圳到北京途中收到了当事人不批捕的“释放证明书”的一刻,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如上文字。
陈博倩说:“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而是保障每个人合法权益的工具。律师有点像医生,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望闻问切,既要诊断更要治愈。”
陈博倩说:“律师是法治‘摆渡人’,助人利己,一个案子结束又是新的旅程。”王洁雨/图
作为企业法律顾问,陈博倩律师会定期与所服务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召开碰头会,商讨优化工作的思路。王洁雨/图
从“案结事了”到“人生向导”的转变
法学专业毕业的陈博倩自2018年12月执业于京师(深圳)律所以来,一直在办案一线,累计参与办理案件数超300件,是全所成长最快的青年律师之一。同时,她还担任京师(深圳)律所企业风险防控法律事务部主任,入选深圳市、广东省涉外律师新锐人才库律师,长期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境外上市辅导等服务,涉及民商事争议解决、劳动争议仲裁,以及刑事合规与辩护等,执业经验丰富。在伙伴们眼中,陈博倩是一个“六边形战士”,因为她的案子往往只有书面意义的“完结”,在内心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下,她永远奔跑在“解决问题”的前方。
陈博倩说:“一个好的律师要办好案子,首先要敬畏法律,其次不能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者,更应是问题的终结者。”
2022年,陈博倩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某公司高管张某与妻子李某因感情破裂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当时,双方因为情绪积压已久,多次见面都不欢而散。
陈博倩说:“这样的僵局,不仅对他们不利,对孩子和企业都会造成不小的伤害。”为此,陈博倩主动找到李某,深入沟通后获悉,李某对抗态度的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认定张某通过亲属代持转移财产,其诉求是“公平分割财产+争夺孩子抚养权”。
随后,陈博倩进一步核实,在明确张某最为担忧的是“企业控制权旁落”和“商誉”等问题后,摆证据、讲道理,建议双方共同就“是否转移资产”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并秉持“给孩子最好资源,给公司最低伤害”的原则回归协调桌。
最后,在陈博倩主导下,双方终于跨越障碍,共同认定第三方给出的财产披露与分配方案,共同抚养孩子。李某亦承诺会在企业健康可持续化运营方面给予张某支持。
结案后,陈博倩还顺理成章受邀成为双方认可的执行督导方。李某说:“陈律师很专业,有情怀、讲原则,作为对方代理律师,她没有一味要求我退让,一直很注重保护孩子、保护企业,人品值得信赖。”
后期,陈博倩还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将此案办理的流程和经验做成案例进行宣讲。她认为,家庭纠纷关联企业经营的案子不能单纯以“胜诉率”“结案速度”为目标,这样极易陷入情绪对抗,而要在法与情的框架下,以知情、同意、伤害最小为原则,致力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益双达标。
陈博倩说:“诉讼是解决矛盾与纠纷的手段之一,但绝非唯一。律师还应成为参与社会问题治疗的医生,既要治未病,也要帮助患者重获健康生活,守护公序良俗。”
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博倩律师。
从“跨界思维”到“精益求精”的淬炼
2024年12月,陈博倩获评京师(深圳)律所2024年度优秀合伙人。荣誉证书上写道,感谢她的笃行致远、潜心钻研,在律所发展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对此,陈博倩坦言:“开心是挺开心,意外是真意外,自己会继续努力,以配得上这份荣誉。”
众所周知,优秀合伙人不仅要对律所在业务上贡献突出,更要在专业能力上起到排头兵、领头羊的作用。获奖的当天,谦虚、严谨的陈博倩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明辨笃行”“向下扎根”“向上攀登”的关键词。
她说:“社会发展快速,市场瞬息万变,律师需要用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复杂多变的法律领域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执业之路。”
深圳是中国内地的“外贸第一城”。据海关统计,2024年深圳市进出口4.5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增速较全国、广东省快11.4个、6.6个百分点。同时,深圳还与香港一水相依,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两地经贸合作持续向好。陈博倩的客户中有许多是从事跨境电商业务,来往深港频繁,近年来他们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亟须知晓多地商贸法律的专业人士为其“走出去”“迎进来”保驾护航。
为此,陈博倩带领团队主动将执业边界扩展至涉外领域,统筹企业出海风险防控指南,入选广东省涉外律师人才库,注册香港外地律师,在实现地域跨界中落实业务融合发展,收获了客户的信赖,也闯出了一条立足深港、辐射海外的涉外企业法律服务新路子。
陈博倩说:“做一名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律师是一件有挑战的事,它需要创新思维驱动专业能力提升,以撬动更多潜在资源汇聚,助力法律服务精益求精。”
在迈向涉外律师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完成身份多元转化,陈博倩认真梳理中外涉企法律相关知识,并在2024年立足公司法律顾问身份,与国内20余名专业律师共同编辑推出《公司法律顾问实务全书:228个风险点防控之道》,为企业如何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同时,就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建设给出了参考。
陈博倩强调,办案精细化的背后往往是未雨绸缪、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的“零疏漏”理念支撑。在企业,大多数法律纠纷发生后,他们从证据链探索到庭审策略追溯,很容易发现如果纠纷前能建立合理合法合规的公司治理体系进行预防,大多数问题走不到对簿公堂这一步。
据介绍,过去6年多来,陈博倩及其团队的服务涉及科技电子、生活服务、餐饮消费、新能源环保、工程建设、电影娱乐等多个领域,在公司合规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资本运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
陈博倩律师参与编写的《公司法律顾问实务全书:228个风险点防控之道》是众多企业选择的法务参考书。
陈博倩获评“京师(深圳)律所2024年度优秀合伙人”。
从“当事人论”到“办案者说”的升维
截至2024年底,中国执业律师人数较10年前翻了一番。《深圳律师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深圳共有执业律师26983名,较上年增长2352人,实现连续6年增速超9%。其中,女律师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比达46.66%。
面对律师数量激增、女律师竞争更加激烈的现状,陈博倩并未进入“案源之争”的浪潮,而是在大家拼尽全力往外找的时候,选择将关注度回归案件本身,迈上了一个从聆听“当事人论”到注重“办案者说”的赛道。
“不要将你的当事人作为客户,而是要将其作为同行者,在彼此坦诚以待的基础上,共同去解决案件引发的问题。”陈博倩认为,越是市场竞争激烈时,律师越不能忘记学习法律的初衷,不以接案为目的的沟通,更易给予当事人可行性帮助和建议。
每一个案件办结后,陈博倩都会带领团队复盘,提出三个问题:对待当事人是否足够真诚?是否妥善解决了当事人最关注的问题以及是否还有更优解?在办案过程中专业能力有没有精进?这三个问题的背后透视着一名律师对法律保持谦逊与敬畏,永远向前延伸的职业信仰。
日前,在一起光伏项目收购案中,当事人在申请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制的“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时遇到难题。对此,陈博倩帮助当事人重新梳理、制作材料,最终顺利取得备案证,顺利完成项目收购。
同样,在很多起民商事和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陈博倩均通过以“智慧”化解纠纷、用“温度”消减矛盾、以“匠心”办理案件的做法,促成双方当事人都能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法律是硬性规定的条文,但律师特别是女律师很适合做温暖的法治‘摆渡人’。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寻求情、理、法的平衡,传播公益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陈博倩认为,每个案子都是一扇通往当事人心灵深处的窗,既要修好法律的窗框,也要擦亮人性的光彩。
作为中共党员,陈博倩经常参与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倾听民需,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沟通,为他们答疑解惑。每次下社区,无论是被问及遗产继承、邻里纠纷还是婚姻方面的法律援助、民间借贷等问题,她都会立足普法,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当事人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走出困顿。有时遇到年迈的老人问及下次能否还找她时,她总是写下联系方式递过去说:“如果有需要,您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律所。”
以法律为舵,精准把握办案思路;以情为舟,用心传递法治温度。多年来,陈博倩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在法律服务领域破浪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律师的职业精神和社会担当,绘就了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法律服务的精彩画卷。(屈文琳/文 除标注外其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