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小工具 ”
免费领取“40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晚上好呀,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卫星~
我家有套房子,去年年初挂出来卖。那时候因为「锚定效应」,总想定个比市场价稍高的价格,结果一直没卖掉。
昨天中介又来电话,说现在的市场价150万,距离以前的高点,刚好腰斩。
这套房子是爸妈二十年前买来准备养老用的。本来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没想到不仅卖不掉,回报率甚至不如同期存款。
其实早在2020年,我就劝过他们见好就收。理由很简单:房产在家庭总资产里的占比太高了,差不多80%。
但那时候房市火热,流动性好,爸妈对「房价也会跌」这事儿根本想不到。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只是我们家的故事,而是很多家庭的缩影。毕竟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房子占据大头(约七成)。
现在,利率一路往下走。昨天又一次降息,一年期定存跌破1%。
在这样一个房子不好卖、存款不值钱的时代,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家庭的钱,找一个稳妥的去处?
我试着从海外家庭的资产配置变化中找了一些启发,或许也能帮你打开思路。
01 日本:从重房产到重现金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正处在泡沫经济巅峰。房子、股票涨得飞快,大家越涨越买,越买越涨——房产一度占到家庭总资产的70%。
但随着央行加息、泡沫被刺破,房价暴跌,纸面财富一夜蒸发。
199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神户大地震摧毁了20万栋房屋,更让日本人意识到,房子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从那以后,日本人对房产的热情逐年下降。到2018年,房产(包括自住房)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已经降到40%。
流动性更好的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存款超过50%,保险产品占到25%。
数据来源:日本事务局
那股市呢?
经历「失落的三十年」后,日本人对本国股市的信心非常低,常年只有约10%的资金投进去。
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政府推动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回购,日经指数才开始重新有点人气——不过本国散户依旧更偏好买美股。
当然,长期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是没代价。目前日本低利率(存款0.5%)+高通胀(3%),现金购买力持续缩水。
尽管日本政府在努力推动「从储蓄到投资」,但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一旦风险偏好变得保守,就很难再扭转了。
02 美国:资产靠股市撑起来
如果说日本太保守,那美国就是另一个极端。
美国家庭在房地产上的配置,长期维持在20%-30%之间。更多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
他们的金融资产中,有约40%是股票,比例全球最高。
就连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人也没有从股市撤退,而是从成长股转向高股息股票,追求稳定现金流。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是:不同资产量级的人,配置逻辑完全不同。
净资产<10万美元:自住房、汽车、养老保障等「刚需资产」占到近80%,主要任务是攒第一桶金; 10~1000万美元:股票+基金配置迅速上升; >1000万美元:开始加码自有企业等「可控的现金流资产」。
图源:visualcapitalist
换句话说,越有钱的人,越愿意把钱投到自己能掌握主动权的地方。
这也提醒我们:资产配置不仅是买什么,而是你有没有持续「造钱」的能力。
03 欧洲:偏好均衡,风格中庸
欧洲家庭的资产配置,相比日美更偏「中庸」,三十年来稳定在——
-房产占总资产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是金融资产。大致分配为:
08年金融危机、12年欧债危机之后,很多家庭一度变得更保守,他们加强了养老金等长期现金流资产的配置。
总的来说,欧洲家庭的策略是:稳定优先,适度进取。
04 你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哪?
看完日、美、欧三种不同的路径,我们会发现:
-日本人曾把房子当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但泡沫破裂后,变得极度保守;
-美国人更信市场长期价值,用激进换取未来的自由;
-欧洲人偏向稳中求进,用储蓄、保险、股市做组合,不押重注。
所以,资产配置不是抄作业,而是找到属于你家庭的「舒适比例」。
05 我们家的配置思路
我们家现在的问题是——房产占比还是太高了。
不过,眼下房产没啥流动性,也不甘心就此「割肉」,爸妈决定把房子租出去,用时间换空间。
我这边打算,接下来新增的收入,往金融资产倾斜,目标是把房产:金融资产的比例,从80:20,降到50:50。
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上,我会借鉴「中庸」的欧洲风格,现金、股市、养老各占三分之一——
-现金
现金主打放心,即便利率再低,我也会优先配置存款、货币基金、逆回购,当作家庭的「安全垫」。
能接受汇率波动的话,海外高息存款也是个不错的补充,比如我两年前换的美元,买了低风险的,近期年化还有4%。
-股市
不押注单一市场,采取全球分散配置。比如我们常说的「极简投资」,就是一个简单、好上手的股市策略。
-养老保障
你会发现,不管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养老保险在家庭资产中占比都不低于25%。
除了国家社保、企业年金外,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买的商业保险,比如储蓄险。
目前,国内储蓄险利率比存款高(复利收益率2.5%-3%左右),能锁定未来现金流,并且和股市、房市完全隔绝,不用担心突然大跌,「折价」卖出的风险,比较适合做养老现金流的补充。
你可以从自身出发,算算体面养老的资金缺口,再来决定投多少、怎么投。
顺带说一句:越早做准备,回报越高。我曾帮朋友,30岁和45岁开始投一样的钱,等55岁领取养老金时,差了50%之多(2000块 VS 3000块)。
如果你也对这类稳健资产感兴趣,本周我们刚好有一期「储蓄险训练营」,可以扫码了解下。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自己打理资产,用作退休金,但这对你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咱们写过一些思路,供参考:
06
海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资产配置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借此更好地思考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方式:
是靠投资获取增长? 还是靠稳定现金流来养老? 或者希望资产能灵活应变、进退有据?
时代变了,不再是「买房就能赢」。但好在,我们还有时间、有知识、有选择。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你理清一点方向。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早晚听简七,get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
扫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