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茜
在县域竞速的赛道上,高州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硬目标:2026年GDP突破千亿大关,这绝非易事。审视其发展肌理,工业短板尤为突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基数尚小、产业能级亟待跃升。如何破局?6月28日投产的申菱特种空调项目恰似一针强心剂,其背后的“高州速度”与“共赢模式”正为这场工业突围战提供了清晰的战术手册。
速度是生命线,更是竞争力。
高州申菱从动工到投产仅用200天,13个月建成百亩智造基地,这并非偶然。它浓缩了高州“项目落地年”的硬核举措:服务专班化身“保姆”全程陪跑,审批做减法打通梗阻,六项闭环机制(包联服务、调度研判、清单交办等)形成“组合拳”。
当“心中有图”的规划力与“手中有策”“脚下有力”的执行力结合,便催生出19.9%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冲刺千亿GDP的高州而言,时间就是产业空间、效率就是发展胜算——项目早一天投产,税收、就业、产业链便早一天生根。
模式创新是破题的“金钥匙”。
高州申菱的“国企建厂、企业定制租赁”模式,巧妙化解了工业化的经典矛盾:企业忧虑重资产投入拖累现金流,政府焦虑土地闲置与产业空心化。地方主平台公司拍地定制建设,申菱“先租后买”轻装上阵——企业卸下“建厂包袱”专注生产,国企锁定稳定收益降低风险,政府高效盘活土地引凤筑巢。
这不仅是单个项目的共赢公式,更是破解“钱从哪里来、风险如何控”的机制性突破。当传统路径遭遇瓶颈,“第三条路”为高州工业补短板提供了可复制的轻资产方案。
链式思维是工业崛起的关键跳板。
高州申菱的目标远不止一座工厂:2027年产值超10亿元、2030年冲刺20亿元,并带动本地供应链协同发展。这种“链式野心”,正与高州的产业布局形成共振——蒲康工业园“工业上楼”集聚电子轻工产业链,城东工业园串起食品健康企业矩阵。
工业短板的补齐,绝非企业数量的简单堆砌,而需以链式思维打造“搬不走的生态”。
高州规划中的金石工业带、汽车产业园、万洋智造园能否复制申菱“龙头+链条”的路径,将决定其产业筋骨是否真正强健。
冲刺千亿GDP,高州需要更多“申菱速度”。
县域工业突围,既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锻造服务效能,更需用创新思维打破要素制约。当轻装快跑成为常态、当链式发展蔚然成风,高州的工业短板方能转化为增长跳板,这是千亿目标的阶梯,是县域振兴的破题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