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旨在提升质量,调整叙述结构,并增加细节描写,以更生动的笔触展现ST新潮这家公司的“魔幻”故事:
A股“魔幻”新潮:谁的盛宴,谁的危机?
在中国的A股市场,ST新潮(600777.SH)无疑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存在。这家公司,注册地远在山东烟台,董事会却在北京运筹帷幄,而其高达99.91%的资产,则横跨重洋,深埋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油田之下。
这是一家连续15年未曾向国内股东分红的公司,却慷慨地为远在美国的子公司员工奉上令人咋舌的高薪。美国子公司的员工,人均年薪高达175万元人民币,顶尖的十名普通员工,年薪更是介于210万至380万元之间。而董事会高层的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千万级别!这种鲜明对比,令人不得不质疑,这究竟是谁的盛宴?
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ST新潮早年从国内股民口袋里掏走的125亿元巨额融资。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ST新潮通过三次增发,募集了大量资金,并将这笔巨款悉数投入了美国油气资产的收购。这些资产,如今每日产出超过6万桶的油气,估值高达338亿元人民币。然而,这些资产却成为了高管们手中的“独立王国”,原董事长刘珂,在赴美后,仅用100万元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便以0.01%的股权,牢牢掌控了价值百亿的资产。
而国内的母公司呢?却深陷24亿元的负债泥潭,账户被冻结,5.93万散户面临着退市的巨大危机。2025年5月,由于迟迟无法发布财务报告,ST新潮被强制停牌。如果到7月7日仍然无法提交财务报表,这家公司将彻底告别A股市场。
然而,即便退市的阴影已经笼罩,内蒙古伊泰、浙江金帝两大能源巨头,仍然争相砸下118亿、42亿巨资,试图抢购其股份,这背后的原因,正是那块“美国肥肉”的诱惑力。
ST新潮的资产结构堪称A股一绝。截至2024年9月,公司总资产高达335亿元,其中99.91%位于美国,主要为德克萨斯州的页岩油气田。这些油田,每日产出6.2万桶油气,在美国非上市油气公司中名列第11位。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公司账面上躺着40.54亿元现金,其中40.4亿元滞留在境外账户,国内可用资金几乎为零。在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美国子公司累计净利润高达73.76亿元,未分配利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9.4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母公司由于历史亏损和诉讼缠身,未分配利润为-24.1亿元,形成了一个“子公司富得流油,母公司资不抵债”的荒诞局面。
ST新潮的美国资产,完全是靠国内股民的血汗钱堆砌起来的。2015年,公司宣布转型油气领域,随后便开启了疯狂的融资模式。2015年,定向增发22亿元,用于收购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常规油田;2016年,再次融资47亿元,加码页岩油气资产;2017年,又融资56亿元,完成了对油田开发商MossCreek的收购。短短三年时间,总计融资125亿元,全部汇往美国。然而,这些由国内资金“喂养”长大的油田,自2009年以来,再未向A股股东分过一分钱。
名义上,ST新潮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实际上,操控者是一对来自湖南的兄弟。2018年,刘珂联合中小股东,推翻了原董事会,自己坐上了董事长的位置。2021年,其他股东如法炮制,将其罢免,公司一度上演了“双董事会”的闹剧。在权力僵局之下,刘珂在2023年将位置让给了哥哥刘斌,自己则远赴美国。一到德州,他立刻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通过一系列股权操作,获得了美国子公司控股股东0.01%的份额。根据美国《公司法》,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他实际掌控了整个子公司。而这家子公司,持有ST新潮99%的核心资产。这笔交易的成本仅为100万元,且从未经过母公司董事会的批准。当国内股东质问资产控制权时,公司仅回应称“已组建三人董事会制衡”,但审计机构赴美核查时,连关键的合同都无法看到。
ST新潮的不分红理由显得十分“技术流”:按照《上市公司监管指引》,分红需要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正,而国内账面上却亏损24亿元。但公司一边哭穷,一边却在美国大肆发放高薪。2023年,美国子公司的薪酬总额高达4.26亿元,人均175万元,比当地油气工人的平均年薪(50万元)高出三倍之多;前10名普通员工的年薪介于210万至380万元之间,而国内母公司11名董监高的年薪总和仅为1000万元;2024年,公司人均年薪更是飙升至222.82万元,登顶A股薪酬榜。面对监管部门的问询,公司竟然以《美国联邦隐私法》为挡箭牌,拒绝披露薪酬细节,成为了A股历史上首例以境外法律搪塞监管的案例。
对于ST新潮的审计,成为了会计界的“噩梦任务”。2023年,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境外资产仅核查了18%的材料,便出具了内控否定意见,直接导致公司被“ST”。2025年1月,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接任。然而,在审计了两个月后,突然以“人手不足”为由辞职。市场普遍猜测,真实的原因是:美国子公司拒绝提供关键的财务流水,导致审计机构无法验证338亿资产的真实性。紧急接手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4月底完成了全部审计程序后,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结论。ST新潮对这个结果表示不满,并拖延发布年报,最终触发了停牌。如果到7月7日仍然无法提交财务报表,公司将直接退市。
即便退市的风险已经迫在眉睫,ST新潮仍然是资本眼里的“香饽饽”。2024年8月,内蒙古煤炭巨头汇能集团旗下的汇能海投宣布以97亿元收购46%的股权,但由于隐瞒了一致行动人关系,最终流产。2025年1月,浙江商人卢斯侃的金帝石油报价42亿元收购20%的股权,最终仅买到了0.14%,草草收场。4月,另一家煤炭巨头伊泰集团加码入场,以每股3.40元(溢价6%)的价格发起要约,拟以118亿元吃下51%的股权。当被问及“是否担心退市”时,伊泰回应称:“收购不以财报发布为前提,即便退市也要继续推进!”
巨头们的疯狂,仅仅是因为看中了ST新潮油田的硬价值。其位于的二叠纪盆地页岩油储量占全美30%,开采成本低于35美元/桶。但是,如果控制权无法收回,这笔百亿收购,很可能换来一个“看得见、吃不着”的空壳。ST新潮的故事,究竟会走向何方?这场“魔幻”的资本游戏,最终又将由谁来买单?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