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我们聊过长线投资的秘诀——平均成本法和价值成本法,这些策略能帮我们在投资路上稳扎稳打。了解了投资技巧后,你或许会好奇,究竟该投什么才能让钱包鼓起来,实现生活的美好蜕变?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一、巴菲特的十年赌局
2007年,投资界的巨星巴菲特在一场备受瞩目的赌局中扔下了震撼弹:他公开打赌100万美元,声称从2008年开始的十年内,简单跟踪市场走势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会比那些复杂多变、由专业投资人操盘的对冲基金组合表现更佳。这不仅是对冲基金与市场“被动投资”的正面交锋,也是巴菲特对长期投资智慧的坚定信念展现。尽管一开始批评声四起,但真敢接招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塞德斯这位基金经理勇敢站了出来,挑选了五只神秘的对冲基金作为武器,誓要与巴菲特选择的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VFIAX)一决高下。VFIAX,一个和大家熟悉的VOO类似的投资工具,只不过VOO是交易便捷的ETF,而VFIAX则是传统的共同基金。
就在巴菲特与塞德斯的赌局拉开序幕不久,美国股市遭遇了近代史上的金融风暴——2008年的次贷危机。巴菲特的指数基金首当其冲,当年价值缩水了37%,而对冲基金因为灵活的风险控制,损失相对较少,仅为23.9%。这意味着仅第一年,指数基金就大幅落后。很多人以为巴菲特要败北,但剧情却出现了反转。
接下来的几年里,巴菲特的指数基金仿佛装上了加速器,年年跑赢塞德斯精心挑选的五只基金组合。到2015年,不仅扳回劣势,还逐渐拉开了距离。2016年,指数基金收获了11.9%的回报,相比之下,塞德斯的投资组合仅有0.9%的增长。最终,塞德斯提前举白旗,承认自己十年间年化收益仅2.2%,赚得22万美元,远逊于巴菲特指数基金的7.1%年化收益和85万美元的总盈利。
巴菲特将这次胜利归结为两点深刻见解:首先,长远来看,即使是最顶尖的投资专家也难以持续战胜市场。短期内或许有人因选对投资对象而暂时领先,但时间一长,这种偶然性几乎不可能持续。因此,作为长期投资者,目标不应该是打败市场,而是与市场共同成长。
其次,基金管理费用不可忽视。对冲基金惯常采用“二加二十”(2%管理费加20%利润分成)的高昂收费模式,而巴菲特选择的指数基金管理费低至0.04%。这细微的百分比差异,经年累月在复利作用下,会演变成巨大的财富鸿沟。7.1%与2.2%的年化收益率,看似微小,但在十年后,累积的利润竟然相差四倍之多。试想,若时间延长至20年、30年,这差距只会更加惊人。这正是长期视角与短期视角的根本区别——在复利的魔法下,哪怕是一点点的收益率差异,都能随时间放大无数倍。
指数基金之所以成为许多普通人理财的优选,其魅力在于它的简洁与高效。它通过复制一个特定市场的指数,如标普500指数,间接持有该指数包含的所有或部分公司的股票,这样就相当于一键买入了包括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全球顶级企业的股份。约翰·伯格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主动管理的基金往往难以持续跑赢市场,因此设计出了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旨在让投资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市场平均回报。
伯格的核心投资哲学之一,即“均值回归”,是理解指数基金吸引力的关键。这个概念意味着无论股票价格短期如何波动,长期都将趋向于其内在价值或市场平均水平。正如篮球明星的状态会有起伏,但长期表现会趋于平均水平,股票和投资经理的表现也是如此。伯格指出,即便是最优秀的投资经理,也难以持续战胜市场平均收益,他们辉煌的业绩往往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回归常态。因此,试图通过频繁买卖个别股票或追随明星经理以求超额回报,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较高的赌博。
巴菲特推崇指数基金,正是因为认同这一理念。他认为,对于不具备深度市场分析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尝试挑选个股或跟随热门投资策略,不如选择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耐心持有,享受市场整体增长带来的收益。巴菲特本人的实践和建议,实质上是对均值回归定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也是对伯格理念的有力背书。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投资者可以避免高昂的管理费用和频繁交易产生的摩擦成本,让复利效应最大化,从而在长期内稳健积累财富。巴菲特自己辉煌的投资记录,某种程度上也是均值回归原理的体现。近年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不再显著领先于市场指数,再次验证了这一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简而言之,指数基金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直接的方式,参与到全球顶尖企业的成长中,同时避免了个股选择的风险和高昂的管理费用,是普通投资者通往财富增值之路的理想伴侣。
想象一下,投资就像种一棵摇钱树,我们都希望它结出累累硕果。但你知道吗?要想果实更丰硕,不仅要选对种子,还得注意浇水施肥的成本。在投资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长期看,投资回报会趋于一个平均水平,就像果实大小总会差不多。那怎样才能让咱的“投资树”结出更大的果子呢?关键在于精打细算,减少那些“水费”和“肥料钱”。
先来说说这些费用。就像去高级餐厅吃牛排,就算牛排难吃得像烧焦的木头,你也得乖乖付20元的服务费,万一好吃,还得额外奖励100元,这买卖听着就不划算,对吧?投资里的“牛排”就是那些基金,尤其是主动管理的基金,它们通常按“2-20规则”收费:先收2%的固定管理费,再抽走利润的20%。这就像不管牛排好不好吃,你都得付钱,好吃还得额外奖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易大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比如,买牛排,我们期待的是美味,不是糊掉的;而投资经理却两头占好处,不管表现好坏,费用照收不误。
更让人头疼的是,除了这些明码标价的费用,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开销,比如调仓成本。基金经理频繁买卖股票就像不停翻新花园,这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伯格先生教我们一个简单的算法:基金的周转率乘以1%,就是这部分隐性成本。例如,周转率100%的基金,隐性成本就有1%。这些费用加在一起,每年可能高达3%-4%,听起来不多,但日积月累,效果惊人。
伯格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假设你有1万块,按照8%的年回报,50年后能变成47万,足够养老了。但要是年年都扣去2.5%的费用,那1万块最后只能长成14.5万,足足少了32.5万!要是费用更高,数字会更吓人。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反过来,如果复利的是费用,那损失也是惊人的。
所以,提高投资收益,不仅要挑好的“种子”(投资品种),更要学会省“水费”。选中一只超级牛股很难,还不如通过买指数基金,一次性“打包”整个股市,就像伯格说的,“与其在草堆里找针,不如直接抱走整堆草。”这样既分散了风险,又避免了高额费用,还能安心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奇迹。
坦白讲,尽管我们明白指数基金在管理费上更为经济,仍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让基金经理打理一部分资产。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基金经理能带他拓宽人脉圈,结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二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心里更踏实。市场风起云涌时,自己操盘难免焦虑自疑,而有专家坐镇,便多了份笃定和信任。这份对专业人士的信赖,其实植根于我们日常习惯——生病看医生,车坏送修,自然而然地,面对投资,我们也倾向求助于投资高手。然而,能否抛开这份依赖,相信数据,坚守长期投资的理念,正是每位投资者面临的考验。试想,若你是巴菲特,在投资初期遭遇股市滑铁卢,你还能否坚持初心,继续拥抱长期持有?
长线投资还教会我们接受“均值回归”的现实。正如人生路上的起伏,投资经理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的持续闪耀。同样,生活中遭遇低谷也不必沮丧,因为转机往往随后而至,幸福与挑战总是相互平衡。
总结而言,指数基金的魅力在于其简单、低成本、分散风险的特点,以及长期跟随市场增长的潜力。伯格和巴菲特的智慧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想要稳健投资的普通人来说,与市场一同成长,利用低成本的指数基金作为投资工具,是实现财富积累的明智之选。
上一篇:日御光伏港股IPO收证监会反馈:聚焦经营范围、股东入股价格差异原因等问题
下一篇:搜狐二季度总收入1.26亿美元同比下降27%,净亏损收窄超四成 搜狐2023年第二季利润 搜狐2021年营收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