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国内新注册企业3 年内存活率不足 20%,5年成功率只有7%,也就是说100个人创业,93个倒闭了,公司开了5年以上的都属于长寿。
中国创业的成本太低了,很多人创业仅凭一个idea就行动起来了,品牌推出市场的时候后,才发现与竞争对手之间差距较大且重合较多。
在不断的跟随中,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竞争对手”的复制品。
在以往的咨询案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曾经优秀的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某个阶段都会遭遇长期的业务增长乏力:
他们今天干这个,明天忙那个,员工跟着东奔西跑,晕头转向,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分公司越来越多,SKU数量也不少,但能赚钱的没几个。只要和主营业务有关,就纳入经营范围,美其名曰“做生态”。可做了半天,不但没有形成合力,还牵扯大量精力资源,久而久之,主业也被竞争对手超过,失去了主导地位。
怎么回事?不都说要“多元化发展”吗?不都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吗?怎么真干起来,往往不是这样呢?
其实,随着经济增长收敛,当不再有那么多市场机会可以捕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贸然进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盲目做大规模,过早开启第二曲线,往往会白费资源、甚至拖垮主业。
毕竟,顺风口可以吹起一头猪,但选择一旦错误,逆风口也同样可以阻挡一头大象。
这就是中小企业一把手们,最需要补课的能力——战略思维。懂战略,能知道在什么地方竞争,什么地方使力气,什么地方回头,就能游刃有余、破局制胜。
2000 年前后,全球通信行业陷入低谷,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收缩研发投入,华为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资源集中于 3G 技术研发。当 2005 年 3G 市场爆发时,华为已形成技术壁垒,迅速从追随者跃升为全球主要供应商。
企业只有在正确的战略的引导下,组织才能越战越勇。在错误的战略下,就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当下,产业升级浪潮汹涌,客户需求迭代加速,传统商业模式正被快速颠覆,缺乏战略洞察力的企业随时可能面临降维打击。中小企业一把手到了补足战略思维的关键节点 ,2025 年 ,由胡八一博士牵头,柏明顿战略研究院领衔研发——《战略聚焦 破局生存——战略盈利总裁班》将在广州正式开课,你将获得:
更重要的是,本次课程将帮你培养系统化战略思维,让企业从 “被动应对” 市场变化转向 “主动布局” 未来趋势,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得滋润、活得长久。
一、“客户、产品、地域” 三维聚焦策略:让资源用在刀刃上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中小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与其把精力分散在无数个模糊的方向上,不如通过 “客户、产品、地域” 三维聚焦,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效益。
客户聚焦,核心是找到 “最值得服务的人”。很多企业总想把产品卖给所有人,结果却谁都服务不好。比如一家做母婴用品的企业,若既想覆盖新生儿家庭,又想讨好学龄儿童家长,还想兼顾孕期女性,最终只会导致产品设计缺乏针对性、营销话术泛泛而谈。客户聚焦要求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锁定那些付费意愿强、需求匹配度高、复购可能性大的核心客群。就像高端美妆品牌专注于 25-45 岁的都市女性,而非试图满足所有年龄段的消费需求,反而能在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的口碑。
产品聚焦,强调 “集中力量打磨尖刀产品”。不少企业陷入 “SKU 越多,业绩越好” 的误区,却不知过多的产品会拖慢供应链效率、增加库存压力,还会让客户在选择时感到迷茫。产品聚焦不是简单地减少产品数量,而是筛选出能代表企业核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利润空间大的 “拳头产品”,将资源集中在其迭代升级、功能优化和场景拓展上。例如大疆无人机,早期聚焦于消费级航拍领域,通过不断打磨产品性能,成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导者,之后才逐步拓展至行业应用领域,这就是产品聚焦的典型成功案例。
地域聚焦,则是 “在适合的市场扎根深耕”。有些企业刚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就急于向全国甚至全球扩张,结果因对新市场的政策、文化、消费习惯缺乏了解而折戟。地域聚焦要求企业先在认知度高、渠道成熟、竞争环境相对友好的核心区域做深做透,建立稳固的市场根基和品牌影响力后,再逐步向周边辐射。就像瑞幸咖啡,早期以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和高校为核心布局,通过密集开店形成规模效应,积累足够经验后才向低线城市渗透,实现了稳健增长。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精准的客户定位决定了产品研发的方向,而地域选择则要匹配客户分布和产品特性。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让企业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避免 “撒胡椒面” 式的浪费。
二、战略四宫格:拆解成功逻辑,复制破局方法
战略四宫格是一套简单实用的工具,通过 “市场吸引力” 和 “企业竞争力” 两个维度,将业务分为四类,帮助企业清晰判断哪些业务该坚守、哪些该放弃、哪些该发力、哪些该布局。
第一格:明星业务(高市场吸引力 + 高企业竞争力)。这类业务是企业的 “现金牛”,处于增长迅速的市场,且企业在该领域具备明显优势。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比亚迪,其电动汽车业务既赶上了绿色出行的市场风口(高吸引力),又拥有自主研发的电池和电机技术(高竞争力),属于典型的明星业务。对于这类业务,企业应加大资源投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领先地位。
第二格:潜力业务(高市场吸引力 + 低企业竞争力)。这类业务所在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企业目前实力不足。例如智能穿戴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一些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或品牌影响力上存在短板。对待潜力业务,企业需明确差距,制定提升计划,如通过合作研发弥补技术不足,或聚焦细分场景打造差异化优势。
第三格:维持业务(低市场吸引力 + 高企业竞争力)。这类业务市场增长缓慢,但企业拥有稳定的客户和渠道。比如传统家电中的洗衣机业务,市场趋于饱和,但海尔、美的等企业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仍能保持稳定收益。对于维持业务,企业应控制投入,挖掘存量价值,如通过优化服务提升客户复购,或通过成本控制维持利润空间。
第四格:放弃业务(低市场吸引力 + 低企业竞争力)。这类业务既没有市场前景,企业也缺乏竞争优势,继续投入只会消耗资源。比如一些中小企业涉足的传统制造业代工业务,不仅利润微薄,还面临原材料涨价和订单流失的风险。对待放弃业务,企业需果断止损,及时剥离,将释放的资源转向明星业务或潜力业务。
通过战略四宫格拆解成功案例,企业能快速找到自身业务的定位,避免盲目跟风或固执坚守,从而复制可落地的破局方法。
三、结尾:把握机会,让企业活得更长久
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严峻,3 年内存活率不足 20%,5 年成功率仅 7%,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企业在战略迷茫中的挣扎。当经济增长收敛、市场竞争加剧,仅凭 “野蛮生长” 的勇气已无法支撑企业走得更远。
别让企业在试错中消耗殆尽,现在就抓住机会,学习战略聚焦,让你的企业不仅能活过 5 年,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得滋润、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