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正在翻越三座大山 鍏疯韩鏅鸿兘瀹炵幇闅惧害 韬叿鏅鸿兘
创始人
2025-08-06 15:12:20



作者:高藤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过去十几年,科技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

VR眼镜、虚拟货币区块链、元宇宙,这些概念哪个曾经不是看着前途无量,到最后却都“哑火”了。

于是,今年来具身智能的突然爆火,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来?

01 具身智能,“前辈”很多

具身智能确实和很多“前辈”一样,具备了很多风口的特征。

为什么呢?

除了“春晚机器人跳舞”这件让家喻户晓的标志性事件之外,还有一个很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就在今年,它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也变成了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

仅2025上半年,资本就砸了200多个亿,有130多起融资事件,OpenAI、英伟达、谷歌、华为、阿里……科技巨头全员下场抢占这块“热蛋糕”。

很多人开始唱衰。

比如金沙江创投的创始人朱啸虎,直接喊出具身智能商业路径不清,批量退出了投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猎豹移动的CEO傅盛也坚定地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太难、应用太远,至少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无法落地。

就连国际投行都关注到了宇树科技,在春节过后的2月27日对这家公司进行调研之后,发布报告称,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投入生产和日常使用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市场对这项技术的期待可能过于超前。

看起来,又可能会重蹈前辈们的覆辙,像虚拟货币、区块链、AR眼镜、无人驾驶、元宇宙等概念一样,兑现起来遥遥无期。

02 技术与成本双重绞杀,经济价值却难以兑现

这种担忧,并无道理。

首先,技术上面临算力、电池容量、脑力与体力的平衡等诸多瓶颈。

具身智能这个概念早在1950年就被提出了,无论是半导体的发展还是编程技术的进步,相关的创业公司始终没有拿出什么可堪一用的作品。

直到工业4.0之类的概念出现之后,相关产业链才有了一定发展。但就算是在Isaac Gym里,99%成功率的算法,落地到研发出来的真实机械臂,任务成功率也可能降到30%,国内外具身智能的AI泛化能力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非预设场景(如家庭杂乱环境)中任务失败率普遍在10%以上。

直到工业4.0之类的概念出现之后,相关产业链才有了一定发展。

但大部分,也都集中在固定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履带机器人等领域,能履行的工作简单且单一。

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

人工智能的表面是算法,核心是算力,大模型则是将之糅合的升级形态,可以说未来具备更多思考能力的具身智能,一定是大模型催动的。

但是,这又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机器人的“脑容量”太小了,要在机器人的“大脑”中安装千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并非易事。

由于机器人的工作场景复杂且多变,几乎排除了“云服务”这个高延迟且不稳定的选项,所以机器人还要考虑电池技术本身的瓶颈,当本体自带电池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高耗电和高“脑力”之间形成一个平衡好?这个问题,人类用数十上百万年的进化才给出了一个最佳平衡,但给机器人进化的时间显然不会太久。

其次,具身机器人的成本居高不下,资本与现金流陷入双重博弈。

以行业先驱“波士顿动力”为例,其在四足机器人界横扫千军,却在过去十年间三次易主,从谷歌到软银再到现代,每一次易主的理由都写在财报赤字里:一台Atlas实验机成本200万美元——相当于北京三环一套学区房,却只会在障碍赛上跑酷,连递杯咖啡都怕它洒。

国内的具身智能公司也感同身受。

智元机器人刚成立两年就急着递招股书,原因无他——现金流快见底了。2023年,智元机器人亏损了8.7亿,账上现金只够再烧18个月,再不上市“补血”,就得把实验室的机械臂挂上闲鱼了。

同样的,以服务机器人头部企业云迹科技营收从2022年1.61亿元增至2024年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2%,但同期亏损分别高达3.65亿、2.64亿和1.85亿元。与具身智能极为贴近的移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亏损更大,2024年营收24.09亿元,却亏损8.32亿元。其在招股书中坦言:“将业务扩展及创新放在首要的战略位置,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财务回报。”

撇开训练和人工成本先不谈,仅仅是硬性开支就是一头吞金怪兽。

比如硬件三大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整机成本六七成,精度每提高0.01毫米,预算就要再烧掉一个零。

算法也不便宜,华为云曾经算过:要让机器人跑通10亿参数的大模型,得1万张A100显卡不眠不休干一个月,光电费就十分夸张。

然后,具身机器人的场景极为缺乏,无论工作价格还是灵活性,都难以和人类匹敌。

可能很多人,都幻想过科幻电影或游戏里的场景,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工作,但其实具身智能在一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都难以满足这种幻想。

目前,无论是任何一个做机器人的公司,几乎从来不会在公开场合将之与人类对比。毕竟,在“打工”这件事上,具身机器人也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每一台都需要手动调节关节电机,月产能只有300台,波士顿动力的Atlas硬件毛利率只有18%,卖一台能亏半台,几乎要把高科技做成了“慈善”。



智元机器人生产的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占比70%,可一旦回到家庭客厅,将近10万的标价立刻劝退所有想把它买回家的打工人——毕竟,同等预算能请真人保姆三年,还能面面俱到。

说到底,它们能干的活还太少,价格又太贵,卷服务质量和价格卷不过人类,也不如AI大模型便捷易上手,可能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黑奴的使用成本远低于机器的时候,南方的农场主不会拥抱工业。

于是,当成本和营收不匹配时,一个“互联网泡沫式”的亏损现象出现了——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只有18%,优必选2020-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更是高达43亿。

03 突破口在哪里?

但是,相比于“前辈”,具身机器人又是一个“异数”。

如果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些“前辈”遇冷的本质原因是:概念先行、技术滞后、实用价值低。

以VR眼镜为例,PICO、爱奇艺奇遇等品牌已先后碰壁。

其主要原因是,各类核心器件被少数供应商垄断,于是不仅缺乏开发迭代的动力,价格也居高不下,导致变成了“有钱人的玩具”。当用户有限的情况下,开发者回本周期长,精品内容寥寥,用户“买前激动、买后吃灰”,最后形成“低产出-低购买-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再加上头显500克以上的坠感、半小时即热的体验硬伤,VR注定只能停留在硬核玩家的小圈层。

同理,元宇宙想象虽宏大,却同样绕不开算力、内容、终端这三座大山。

于是,热闹过后,只剩概念。

但是,虽然具身智能同样顶着“科幻”光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却是可以移动的。

技术上,具身智能的崛起,始终与AI大模型的迭代同频共振——这颗“智慧大脑”的进化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具身智能行业狂奔。

比如,智源的“慧思开物”平台尝试破解:用AI大模型驱动“大脑”规划任务,数据驱动“小脑”控制肢体,首次实现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的统一控制。

再比如,广汽集团与华为云的合作,通过盘古多模态能力,可在数分钟内复原复杂驾驶场景的2D视频与3D点云数据,使端到端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两天一个版本”。

硬件太贵?企业立马更换方案——减速器、驱动器、传感器,哪家贵就换哪家,国产平替立刻就能跟上需求。

松下HG-C激光位移传感器起码要1500元,国产泓川科技HC6做到把量程拉到800mm、采样提到2000Hz的同时,价格最高只要899元。

为激励具身智能的研究,深圳光明区直接宣布,2025年起,对新落户的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全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的“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场景落地慢?企业们一边顺应市场,如优必选Walker投入教育行业,60%收入来自中小学AI兴趣班;宇树G1机器人在2024年直接拿下了比亚迪500台订单,只因其价格比进口货少了一个零。

另一边,各大企业纷纷开始研发专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如Figure AI的Helix,实现跨场景任务成功率突破90%。



更关键的是,中国独有的产业集群优势,为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铺就了黄金通道。

深圳光明科学城中,优必选超级工厂、大疆创新中心、华为鸿蒙实验室聚集,形成了“研发—测试—量产”的15分钟生态圈,机器人企业专利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00项,超硅谷同类园区3倍。

在长三角,3小时的车程覆盖苏州绿的谐波的减速器、宁波中大力德的伺服电机等核心供应商;上海与杭州的之江实验室共建“人机协同联合实验室”,每天处理1亿条多模态交互数据。此外,长三角1万多项机器人专利免费共享,节卡机器人直接省下30%研发成本,省下的钱完全可以投入下一场迭代。

具身智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需要类似VR的硬件突破,又倚重大模型这类软件革命。它的前途不由概念决定,而由技术迭代速度决定——每一代大模型升级,机器人的“脑力”就跃迁一次;每一次国产零部件替代,成本就下探一截。

还记得以前大家是怎么总结大疆的成功经验吗?——大疆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刚好珠三角,每一次测试每一个零件的更换,迭代速度和试错成本极地,而放在任何一个外国公司,研发一件消费电子产品,仅仅是零部件的定制、测试、选择,就是大疆的三到五倍时间。

当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能自主可控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就是具身智能最大的底气,使它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迅速转化成直指物理世界的生产力革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闻发布 | 2025年上半年... 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年8月6日下午 ∆ 新闻发布会现...
纳指收涨1.21% 苹果领涨大...   中新经纬8月7日电 美股三大股指周三集体收涨,纳指涨超1%。  Wind截图  美东时间8月6日...
联检科技:拟收购深圳中认通测检... 每经AI快讯,联检科技(SZ 301115,收盘价:16.35元)8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联检(江苏...
原创 帮... 油价蔫了、铜价疯了、金价稳了——这仨兄弟分道扬镳的背后,是政策、供应与资金在暗地里掰手腕! 各位老铁...
安克创新、自然堂高管坐阵,寻找... 头图 | AI生成作者 | 大鲸助理AIGC技术、AI助手、营销大模型等概念持续火热的2025年,“...
万亿线缆行业破“内卷” 跳出价... 大订单对线缆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 受访公司/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陈澄 电线电缆被喻为国民经...
北京楼市:卖房人开始后悔! 老... 最近不少卖房业主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后悔上半年没有卖掉房子,并且最近几个月价格俯冲的速度超预期。 还...
国产CAR-T涌向实体瘤:管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和观医疗,作者:和光观察,原文标题:《创新药洞察(三):CAR-T 企业研发管线...
中国东航跌0.26%,成交额1... 来源:新浪证券-红岸工作室 8月6日,中国东航跌0.26%,成交额1.52亿元,换手率0.23%,总...
京东扁平化管理挑战:5层架构如... 京东集团近期在内部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组织架构调整,这一变革由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亲自推动。在6月的...
“不创新”的老年科技公司,如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年,作者:齐妍妍,原文标题:《老年科技「反内卷」:融资2.3亿、拿下千家社区、...
三年赚了70多亿,腾子的二游还... 稳中求胜,锦上添花。 文/以撒&梁乐天 夏日档作为二游的「春节档」,向来竞争非常激烈。而在今年的夏日...
嘉化能源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增,女... 报告显示,嘉化能源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0.06亿元,同比增长8.31%;归母净利润为5.81亿元,...
壹览独家丨与淘宝闪购并列,飞猪...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8月6日,壹览商业独家获悉,飞猪已被提升为淘宝一级入口,与今...
日本工资数据:6月名义增2.5... 【日本工人名义工资增速加快,引发央行加息猜测】8月6日数据显示,日本工人名义工资以四个月来最快速度增...
超百亿元资金流向港股ETF 近期,港股情绪冲高后有所回落,大量资金借道ETF涌入港股市场。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5日...
三年前“一查就撤”,诚丰新材重... 导读:被抽中现场检查后马上选择“逃单”,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该拟上市企业对自身“合规”的不自信。当然,如...
“能源航母”重构版图!中国神华...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在能源领域,一场规模空前的整合...
携程、同程、抖音、美团、飞猪,... 据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贵州省知识产权局)价监反垄断处发布的消息, 8月5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集...
原创 加... 据报道,前不久,加拿大财政部突然宣布将对自美国以外国家进口的含有在中国熔化和浇铸钢铁的产品征收25%...
连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带来... 来源: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 | 连平、刘涛、王运金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
海信“80后”女掌门首个半年考... 区间跌幅6.62%、市值蒸发近25亿元——这是海信家电中报发布后的五个交易日内,资本市场给出的直观反...
1瓶88元,名叫“牛市”,港股... 红星资本局8月6日消息,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06979.HK)开始卖啤酒了。“没错,就是你所理解...
豆神教育8月5日融资净偿还96... 来源:雷达财经 雷达财经雷助吧出品 文|肖文竹 编|深海 东财Choice金融数据显示,2025年...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中触媒上半年...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远飞)8月6日晚,中触媒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
“白酒教父”吴向东要做啤酒,珍... 出品|达摩财经8月6日,珍酒李渡(6979.HK)股价低开高走。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收于7.38港元/...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战幕后:不... 在锂电池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的宁德时代,除了比亚迪之外,似乎就没有一个能打的对手。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商...
银行险企中罕见保费下滑,招商信... 出品|达摩财经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逐渐落地,上半年非上市银行险企的经营全貌也跟着清晰起来。今年上...
诺和诺德回应市场份额下滑,中国... 8月6日,诺和诺德公布最新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增长不及市场预期,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关键市场...
爱奇艺寻求香港二次上市融资3亿... 8月6日,有消息称,爱奇艺很可能在今年寻求在香港上市,并融资3亿美元。有知情人士表示,爱奇艺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