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中国精密制造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潮商企业立讯精密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超10亿美元(约71.8亿元),剑指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新征途。这家由潮汕籍女企业家王来春创立的企业,用20年时间完成从富士康基层员工到苹果供应链核心巨头的蜕变,2024年营收达2687.95亿元,稳居全球精密制造行业第四、中国大陆第一。其港股IPO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盛事,更折射出中国智造企业突破“代工困局”、构建全球化生态的野心。
一、潮商基因:草根逆袭的全球化样本
1988年,潮汕少女王来春踏入富士康深圳工厂,从流水线女工起步,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潮商特有的务实作风,2004年创立立讯精密。2010年深交所上市时,公司市值不足百亿;2025年冲刺港股,市值已突破2800亿元,成为苹果AirPods最大代工厂、特斯拉汽车线束核心供应商。
潮商特质解码:
敢为人先:在富士康掌握精密制造技术后,王来春果断创业,抓住消费电子产业转移机遇;
抱团发展:深度绑定苹果、华为、特斯拉等巨头,与富士康、歌尔股份形成“果链铁三角”;
全球化布局:通过收购德国莱尼、闻泰科技等海外资产,构建“中国研发+全球制造”网络。
二、港股IPO背后的战略野心:破解“苹果依赖症”
尽管2024年消费电子业务仍贡献72%营收,但立讯精密已悄然完成三大转型:
业务多元化:汽车电子业务三年增长49.6%,2024年营收138亿元,切入奔驰、博世供应链;通信业务受益AI算力需求,营收同比增26.29%。
技术壁垒构建:2024年研发投入85.6亿元,占营收3.2%,拥有6996项专利,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低空飞行器组件进入量产阶段。
生态整合:斥资44亿元收购德国莱尼集团,补足高端汽车线束技术;整合闻泰科技ODM产能,安卓客户占比提升至30%。
港股募资投向:
40%用于扩产:升级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建设墨西哥、越南智能工厂;
30%投向研发:聚焦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AI服务器高速互连等前沿领域;
20%并购整合:加速海外供应链布局,目标2027年汽车电子业务占比突破20%。
三、潮商智慧:破解“代工魔咒”的三大密码
垂直整合:从“赚加工费”到“吃透全链条”
立讯精密复制富士康模式,但更注重技术升级。例如,消费电子领域从连接器扩展到SiP封装、Mini LED模组;汽车电子领域打通线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硬件全链条,毛利率稳定在10%-12%,远超同行。
风险对冲:客户与供应链“双分散”
通过收购闻泰科技切入安卓阵营,2024年华为、小米订单占比提升至15%;供应链端,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62.3%,但通过“中国研发+墨西哥制造”分散地缘风险。
前瞻布局:押注未来产业“新赛道”
低空经济:轻量化电池模组获头部无人机企业认证;
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项目进入试产,目标2026年量产;
AI算力:为英伟达GB300提供全栈连接方案,800G光模块获北美客户认证。
四、潮商启示录: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如何炼成?
立讯精密的崛起,印证了潮商“低调务实、敢闯敢拼”的商业哲学:
产业集群优势:依托珠三角精密制造生态,实现“48小时打样、72小时交付”;
资本运作胆识:20年完成5次重大并购,从代工厂蜕变为“平台型巨头”;
企业家精神:王来春“做苹果的伙伴而非附庸”的宣言,彰显产业升级决心。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立讯要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超级接口’。”这家潮商企业正以港股为跳板,向全球精密制造舞台的中央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