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卷估值时,农业供应链迎破局者。
新茶饮卷估值时,农业供应链迎破局者。
全文 3428 字,预计用时 3 分钟。
作者|供小范
编辑|珀晓
视觉来源|网络
当新茶饮在港交所“卷”估值时,8000万农民的“卖货难”终于被资本看见。
北京时间2025年8月19日晚,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钟声格外不同——这一次,敲钟的不是新茶饮、不是互联网,而是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一亩田。以4.7亿美元市值登陆美股,这个成立13年的“农业老兵”,用一场资本盛宴,揭开了被新消费热潮掩盖的另一场“硬仗”: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世纪难题”——农民“卖货难”、采购商“找货难”。
当新茶饮品牌们忙着在港交所比拼门店数、毛利率时,一亩田的上市,或许才是中国供应链最需要的“清醒剂”:在“最后一公里”的消费端卷得头破血流时,农业供应链的“最初一公里”,早已困住了8000万农民的生计。
2011年,河南周口的枣农王大叔蹲在路边摊卖红枣,收购商压价、销路单一、烂在地里的枣堆成山;同一时间,北京新发地的批发商李老板守着摊位等货源,为找一批优质苹果跑了三个县城。这两个场景,撞出了一亩田的起点——用互联网把“卖货难”的农民和“找货难”的采购商,直接连在一起。
13年后,一亩田的平台上,已经有3000万种植户、800万采购商,覆盖8大品类、2000+农产品,年交易GMV突破3000亿元。但它的成长路径,与新茶饮的“网红扩张”截然不同:没有烧钱补贴的疯狂,没有盲目下沉的激进,而是死磕一个最朴素的命题——如何让农民的货“卖得快、卖得好、卖得远”。
早期的试错,几乎刻进了平台的基因里。2014年,一亩田曾试图模仿B2C平台做“农产品电商”,结果发现:一颗白菜从山东寿光到上海超市,要经过5层中间商,平台若只做“信息中介”,根本解决不了物流损耗、质检标准、账期拖欠等核心问题。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一亩田团队蹲在云南元谋的菜地里,看着菜农把刚摘的番茄装上三轮车,运到镇里的批发市场,再被中间商层层加价。他们意识到:农业供应链的痛点,不在“信息差”,而在“履约差”——农民需要的不是“多一个买家”,而是“从种到卖”的全链路服务;采购商需要的也不是“多一个卖家”,而是“稳定、标准、可溯源”的货源。
至此,一亩田的战略从“信息平台”转向“供应链服务平台”:
当新茶饮品牌们为“单店月销百万”欢呼时,一亩田的“硬指标”更值得关注:通过平台的供应链服务,合作产地的农产品损耗率从传统的30%降至8%,采购成本降低15%,农民收入提升20%。
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无数农民的“生存账”:
更关键的是,一亩田的“重供应链”模式,正在重构农业的利益分配链。传统流通中,农民赚10%、中间商赚50%、终端赚40%;而通过一亩田,农民能拿到30%-40%,中间环节压缩到10%,采购商则因为“去中间化”节省15%成本。
这种“反套路”的盈利逻辑,也让一亩田的营收结构与传统平台截然不同:2024年财报显示,其供应链服务收入占比超60%(包括物流、质检、金融等增值服务),而信息撮合收入仅占15%,“卖数据”远不如“卖服务”赚钱。
供应链范式曾在一亩田即将赴美IPO:中国最大农产品B2B流通平台,用户超5600万 一文中提到,一亩田依托大数据与AI技术,为国内最大B2B农产品流通平台B端用户提供精准信息撮合、营销及交易服务。
而对比新茶饮的“加盟费+货品销售”模式,一亩田的“重资产”更像一场“长线投资”:它不计较短期利润,而是用供应链服务绑定农民和采购商,构建起“产地-平台-销地”的生态闭环。正如其创始人所言:“农业的供应链,不是‘赚差价’的生意,而是‘种信任’的事业。”
一亩田的上市,恰逢新茶饮行业陷入“供应链内卷”的关键节点。蜜雪冰城自建工厂、古茗押注冷链、霸王茶姬全球买果园……新消费品牌们终于意识到:流量红利会消失,但供应链能力才是护城河。
而农业供应链的“内卷”,才刚刚开始。
这些动作,恰恰戳中了农业供应链最痛的“补丁”: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的“小散弱”格局,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损耗惊人(我国果蔬损耗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而一亩田的上市,不仅是资本的认可,更是用市场化的力量证明:农业供应链的“笨功夫”,比流量更值钱。
当新茶饮学会“慢”,农业供应链需要“快”。
新茶饮的IPO潮,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稳扎稳打”比“野蛮生长”更能穿越周期。而一亩田的上市,则在提醒我们另一个真相:在农业这条“最传统的赛道”上,最硬核的创新,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解决问题”里。
从田间到餐桌,8000万农民的“卖货难”,终于有了一家上市公司来“买单”。这或许不是终点,但至少是一个开始——当资本开始关注农业供应链的“最初一公里”,当技术开始渗透到土地里的每一寸,我们离“农民不再蹲地等收购”的那天,或许真的不远了。
毕竟,所有的“新消费”,最终都要回到“旧土地”;所有的“供应链革命”,都必须从“解决最痛的问题”开始。一亩田的上市钟声,或许正是这场革命的“发令枪”。【供应链范式】
*观点*
供应链范式首席分析师认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一亩田(YMT)的纳斯达克上市呈现以下核心特征与挑战:
一、市场反应冷淡,首日破发显忧虑
发行价4.1美元,首日收盘大跌31.7%至2.80美元,市值缩水至3.2亿美元。破发主因包括:持续亏损(2024年净亏3494万元,虽收窄但未盈利)、收入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同比降14%),以及投资者对农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二、盈利模式与扩张成本的双重挑战
收入结构依赖会员与增值服务:会员费(占营收59%)和增值服务(33%)是核心收入,但付费商户占比从2023年14%降至2024年11.4%,反映用户转化压力。
重资产扩张风险:募资主要用于线下“沃来采”网点拓展(农业版链家),但人力、管理成本激增,且网点需长期投入才能盈亏平衡,可能加剧短期亏损。
三、国际化与政策契合的长期叙事
全球化布局:香港运营中心已服务全球50多国采购商,计划整合东南亚、非洲等产区供应链,契合“一带一路”政策方向。
政策红利:广东“12221”市场体系(如徐闻菠萝价格3年翻10倍)验证其模式,资本关注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效应。
四、行业固有难题制约估值
农业B2B面临非标品损耗高(如冷链成本为普通物流2-3倍)、数字化渗透率低(农村用户操作能力弱)、信任机制难建等问题,投资者担忧规模化复制能力。
小结:信心与现实的博弈
一亩田的上市是农业数字化里程碑,但破发表明资本市场肯定其方向的同时,更要求其证明从“节流”到“开源”的盈利路径,以及线下国际化扩张的实效。
参考资料:
1、《一亩田招股书》
2、《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商务部
3、《中国最大农业B2B平台,刚刚在美国敲钟》,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