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作为中国卫星产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星”)近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今年上半年,中国航天成功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近期商业航天浪潮席卷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加速,国内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卫星这份“期中答卷”的成色几何?
营收恢复增长,短期利润承压
根据中国卫星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28.0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宇航部组件产品和地面系统集成项目订单及收入的大幅增长,有效弥补了因部分卫星系统研制业务合同履约进度节点较少导致的收入下滑。
然而,营收增长的背后,中国卫星的盈利能力却面临较大压力。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49.15万元,同比下降458.6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584.03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650.52%。
对于利润下滑,中国卫星在报告中给出多方面解释:宇航部组件产品交付量虽显著增加,但其中毛利率较低的商业航天产品占比较高,对利润贡献有限;部分子公司受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经营尚未明显好转;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1.41%,高于营收增幅。
尽管业绩承压,但公司在技术创新上展现了坚定的投入决心,这也成为其最大的技术亮点。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达4840万元,同比增长88.41%。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卫星的现金流显著修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5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93亿元大幅改善。同时,公司期末存货达到28.1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5.76%;合同负债为11.73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17%。存货和合同负债的持续增长,通常被视为未来订单饱满、积极备产的信号,预示着未来的收入确认潜力。
发力商业航天
在核心的宇航制造领域,中国卫星的卫星系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上半年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实践二十六号、张衡一号02星等5颗小卫星。
在宇航部组件领域,中国卫星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其导航增强组件、星载路由器等一系列新产品已通过用户验收,产品矩阵得到丰富。目前,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节奏正在提升,卫星发射进入密集期,为中国卫星相关产品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据公开信息统计,近期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在一个月内便完成了6次发射任务。在这背后,中国卫星上半年超过73万片空间太阳电池的交付量,为多个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提供了核心能源保障,标志着其已成为商业航天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说,随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提速,商业航天领域呈现的强劲发展动能,有望直接带动中国卫星的业绩增长。不过,中国卫星也坦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正不断加剧。
对此,中航证券认为,中国卫星在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和前瞻性布局优势。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商业航天”,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新建星座建设提速,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长期高景气发展,中国卫星作为行业龙头将深度受益。
上半年,中国卫星交付了近3000台套高通量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在地面系统和无人机业务上,公司不仅拿下了住建领域的首个北斗规模化示范项目,还将其无人机系统从国家公园的常态化监测,成功拓展至铁路智能巡检和大型物流等新兴应用场景。
展望2025年下半年,中国卫星表示将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任务交付,聚焦行业用户需求,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努力拓展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等新领域。在成本管理方面,中国卫星将持续加强成本管理和风险防控,以精细化管理应对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多个研发项目的陆续完成和产业化,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